帕金森氏症之症狀及治療
文:rebacca1

一、前言 :

帕金森氏症於1817年首度由James Parkinson提出, 當時記述為 "shaking palsy"(晃動性麻痺),他描述6 位病人有震顫, 身軀佝僂且 步履蹣跚等癥候。電影"睡人"中也演出了慢性病院中病人出現典型 帕金森氏症之症狀以及以l-dopa治療之情形。目前臺灣社會呈現老年 化, 帕金森氏症則大多發生於50歲以上之老年人。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 乃是由於中腦內某些神經元 中嚴重缺乏神經傳導物質 :Dopa-mine(多巴胺)而引起的。多半於50 至80歲間發生,男女發病率差不多。發病率大約為每100,000人中有 20位, 大部分發病原因不明,。此病通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病, 且在病 症早期出現之微細徵兆可能被忽略。下面說明4種可能出現的特殊異 常現象 :

  1. Bradykinesia(動作遲緩) :
  2. 乃指隨意動作緩慢、笨拙, 是帕金森氏症最常見之無力症狀。病 人無法完成需要協調動作之簡單工作(如扣上/解開衣物鈕扣、梳頭髮 等)。Brady-kinesia也會導致臉部面無表情以及單一音調之聲音 ; 雙腳協調性差則導致典型的步履蹣跚。
  3. 四肢及軀幹僵直 :
  4. 這乃非常典型之特徵, 假如用力伸直時, 手臂常會有一連串短暫之 抽搐("cogwheel"movement:如齒輪之動作)。
  5. 震顫 :
  6. 約70%之病人會出現震顫, 在休息時特別明顯。 而大多數病人可藉進行手工工作或穩定維持一姿勢經過一段時間可克服 震顫。雖然震顫使得病人沮喪、難為情, 但不會像Bradykinesia 那樣 使病人行動困難。
  7. 姿勢異常 :
  8. 若四肢或身軀過度彎曲, 則可能會造成姿勢異常, 有時可能導致跌倒。

二、病因 :

檢查死亡之帕金森氏病人腦部發現, 中腦之黑質區顏色變得較淡。顯 微鏡下發現這種脫色現象跟此組織內之神經細胞死亡有關, 病人罹病愈久 , 脫色情形愈明顯。神經元遭破壞則為蔓延性的。

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是針對病人受損組織內所發生之生化性變化。1966 年發現, 黑質(基底神經節之成份)內神經元的某些構造之神經傳導物質: 多巴胺已耗盡。

某些藥物, 特別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如chlorpromazine, haloperidol)以及抗嘔吐藥(如prochlorperazine, metoclopramide), 因 為會阻斷基底神經結之多巴胺接受體, 而可能引發帕金森氏症。

三、藥物治療 :

至少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操控神經管路, 且作用相反; 一種是 dopamine(多巴胺, 在多巴胺性神經元內) , 一種是acetylcholine (乙醯膽鹼,在膽鹼性神經元內)。而帕金森氏症則與多巴胺性神經元損失有 關。治療的方向乃針對增加多巴胺活性或降低膽鹼性神經元活性。

另外, 減少多巴胺性神經元之耗損也可延遲病症之進行。使用之藥物如下:

抗蕈毒鹼類藥物(antimuscarinics) :如阿脫品(農藥解毒劑),Amantadine (一種抗病毒藥, 亦可用來預防感冒),Levodopa(帕金森氏症最"生理性"之 療法也就是矯正黑質內多巴胺之不足),其他如Bromocriptine, lysuride, pergolide.Selegiline,Apomorphine,Domperidine。

四、結語 :

根據研究顯示, 病人對上述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一。超過75%的患者對 藥物有反應, 約1/3的患者能有一段長時期內回到正常生活。少部份人對 治療一點也沒反應或用藥副作用大於其效果。對這些患者而言, 物理治療 有時或許有幫助。總之, 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以外, 還需要帕金森氏症的 輔助療法, 其中包括物理治療以延緩病症進行, 以及情緒的支持以幫助病 人減輕無助感, 給病人一個較舒適而有尊嚴的晚年。

參考文獻: 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Oct. 2,1993, pp.446-449

(許媛如 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