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來關心 談信仰與助人專業
文:SMS
  最近正巧跟同學在討論這個問題,到底〞助人專業〞應不應該建立證照制度,理性的理論是否就是助人的最佳利器?我分幾個部份來談我的想法.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很信所謂的〞助人專業〞,包括社會工作或諮商輔導,無論是社會學,心理學,反正能夠解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關係的一切理論我都很喜歡.每當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理論中的情境,或是某個(些)人的行為能夠用理論來解釋時,對助人專業就更有信心.

  直到自己真的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並非是理性的理論能夠解釋或能夠做什麼改變時,我對專業或理論的信心開始動搖.以心理諮商的理論來說,合理情緒治療法假定一個人知道〞合理〞的思考方式後便會捨棄非理性或傷害自己的想法,進而改善自己的情緒.但事實上人們常常都是〞知易行難〞,每個人可能都知道怎樣作對自己最好,最有利,但就是不願意這樣去做,甚至會有意地作出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

  其次,助人專業倫理常常提到〞個別化〞的問題,就是強調要將每個求助者視為獨特的個體.雖然人類的問題有共同性,我們可以藉由一些社會或行為科學的方法建構起一些人類行為的常模或解釋人類行為與問題的一些理論,但是基本上每個人心理或行為的特質都是不一樣的,並非像生理問題一般吃吃藥就會好.即使是同樣的生長環境,對不同的人來說影響可能是南轅北轍,因此不應該以某些〞處方〞套用在人的問題上.

  專業的過度發展,結果就是服務失去的人性.以往助人的行為可能是朋友與鄰里間基於友誼或親情,即使沒有所謂的專業理論或助人技巧的訓練,但是在互助的過程中,那種溫情的滋潤與真誠同在的關懷,卻遠非今日所謂助人專業所能相比.況且,親友對求助者的認識可能比專業助人者更透徹,更能提供受助者所需要的東西.

  某些人可能需要專業的理論幫助自己釐清問題,某些人則需要〞一起解決問題〞那種陪伴的感覺.因此,兩者其實都是相當重要的,各有不同的需求群體.當然,有人或說:專業就是將助人工作當成職業,但如果我們將專業定義為〞服務的果效〞時,那些理論專業可能不見得一定就是包票.

  既然人的需求不只是在理性層面上,理論也不見得就能解決人類的問題,那麼就應該將助人工作的領域擴大,也就是包括宗教或信仰的部份.

  前些時候社工師法的審議時,討論是否要將神學院排除,最後決定將其納入.當然,法律通過的過程是有政治力考量的,但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倒是抱持很肯定的態度.姑且不說哪個宗教或信仰,許多人接受我們所謂的〞專業〞服務時都沒有改善,心理無法得到滿足.但聽到一些宗教的思想或對於命運的觀點後,問題就迎刃而解.宗教信仰的力量常常是超乎人類所能想像的,至於哪些人需要哪種服務,那就是個別化的問題了.

  因此,我自己對於所謂的助人理論或技巧並不排斥,但對於專業主義的作法比較懷疑,因為人的能力還是很有限,每個人的差異性又是那樣的大,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所能釐清的.即使理論能夠幫助我們釐清問題,但看清後解決問題的動力常常不是理性能夠掌握的.

  因此,對於信仰與助人專業之間,我認為最好是能夠結合兩者,理論幫助我們思考問題,信仰則滿足了非理性部份的需要並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動力來源.

  SMS記於1998.2.16


SMS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