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族治療為例,就我所知,在美國家族治療由兩類的專業在做,就是心理師和社工師。現在臺灣一般流行的家族治療理論,以溝通派和結構派為主,前者強調家庭成員溝通模式的對成員關係的影響;而後者則強調家庭成員間的權力層級關係。
以溝通派來說,以薩提爾為代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他寫的一本書:「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翻譯的,張老師出版出版。「溝通」這個名詞主要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領域,講的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各種訊息傳遞與解讀的問題。這一派的學者認為,家庭之所以有問題就是溝通的過程中,訊息的傳遞或解讀發生問題,或溝通的模式使其中一方或雙方受到「傷害」,因此才會有家庭問題產生。
以結構派來說,以Miuichin為代表,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結構派家族治療理論」,劉瓊瑛翻譯,心理出版社出版。這派的人認為家庭產生問題主要是家庭層級產生了問題,每個角色並沒有扮演他應該扮演的角色,甚至有過度負擔的情況出現。舉個例子:母親的單親家庭中,老大要擔負起常常會被賦予爸爸在家裡照顧弟妹的責任,但是實際上他與媽媽互動的方式還是「親子」,在這種實際上超過,但表面又不能超過的衝突中,這個老大可能就會產生心理分面的問題。
但無論是哪一派的家族治療理論,基本上都將家庭視為一個「系統」,很像社會學所說的「有機體」.因此家中一個人出了問題只是家庭整體結構問題的一個徵兆,單單就個人的問題來解決並無法根本解決;唯有徹底了解背後的原因,才有辦法真的解決的問題。以結構派那個例子來說,表面上是「老大的問題」,但實際上卻是整個家庭結構出了問題,甚至是「雙親的問題」,媽媽將對父親的怨氣轉嫁在老大身上有個洞需要有人來補。在家族治療理論中,老大的角色稱為「代罪羔羊」.
從這個角度來看,家族治療是吸納了社會學體系理論的概念。但是,實際上即使是結構派也很強調「家庭樹」,也就是父母上一輩對父母的影響,之後轉嫁到下一代的身上。從這裡看來,又偏向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派。再者,如果我們要說溝通派,在討論社會心理學的東西,基本上還是以心理學所為主要研究單位.畢竟,社會心理學是「社會層面的角度」來看「心理層面的問題」,社會心理學終究還是心理學。
就我所知心理學主要討論的是「動機」,而社會學談的是「階級」,這兩個重點在家族治療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家庭中的階級改為「層級」(例如親子,夫妻,手足三個次系統之間的權力關係。因此,家族治療到底是誰的領域呢?我自己的想法是「家族治療師」的領域,也就是建立家族治療的證照制度,限定社工與心理科系才能報考,誰考上就誰做,而非哪個學科領域獨霸。
以臺灣的家族治療為例,代表的老師包括社工和心理背景的:例如東吳社工系的王行老師和鄭玉英老師是心理輔導學位,師大衛教系的吳就君老師和政大社會系的劉瓊瑛老師是社工學位.當然,因為臺灣目前社工的專業還是處於起步階段,在以前社工常常是照顧病患家屬和病患之間的出院安置,甚至是醫療補助問題.在未來專業化發展後,特別是證照制度建立後,應該就會將服務提供在所謂的家族治療上,屆時「家族治療師」的體制也會建立。
SMS記於199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