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件又一件社會悲劇的發生,意味著臺灣老人福利的缺陷.當然,老人的需要層面相當廣泛,老人問題也很複雜,包含了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老年人能維持一個良好的社交生活,有朋友互相照應,不但可以使老年人心理上得到支持與慰藉,有事情也可以互相照應,這類悲劇勢必也可以減少.在此,我們進一步要思考的社區中是否有場所能夠提供老年人從事休閒生活?是否有熱心的義工願意固定地探訪那些獨居的老人,做他們的朋友老年人,或是根據他們需要和興趣設計相關的的活動來服務他們?
在活動場地方面,教會禮拜堂其實可以是社區民眾活動的一個中心.由於多數的教會禮拜堂只有在星期日或有婚喪典禮時才使用,其他多數的時間都是閒置著,與其讓資源閒置,不如對社區開放讓有心辦理社區活動的民眾與團體使用.開放的好處除了增加民眾對於禮拜堂的熟悉度,也可以使教會和社區民眾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廟宇門口的廣場有不少老年人聚集在一起下棋或聊天,社區中的廟宇幾乎完全對外開放,廟宇對於不少民眾來說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須場合.也因為廟宇對於民眾使用場地的限制不多,許多社區活動也會選擇廟宇而非教會的場地來辦理,對社區民眾而言,教會與其他建築物的差異之處可能只在於那個十字架而已.
在人力組織方面,各教會都有松年團契,甚至其他團契也都是從事社區老人關懷很好的人力資源.但是受到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影響,大家強調個人性與自主性,也因此人們開始不知道怎樣表達關心,這種情況在教會團契成員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團契的契友關係不深,甚至是一種疏離的關係,大家也許每個星期也有固定的聚會,但是聚會完後各分東西,彼此很少會相互關心聯繫.從團契的活動來看,多數團契的活動不外乎信仰造就,會友聯誼或是各團契年齡層所需要知識的相關演講座談,很少有團契會想到走進社區去關懷那些獨居老人.在這樣的團契生活中,我們看不到基督徒彼此的相愛,在這樣的社區裡,愛只存在聖經的文字中;基督徒對社區民眾而言只是一群星期日固定會聚集在教會裡唱詩歌讚美神的教徒,信仰的精神在這群基督徒身上完全感受不到.
其實,服事社區中需要關心的老人應該是愛的最佳的實踐,耶穌說只要我們彼此相愛人們就能認出我們是祂的門徒.信仰的精神是活出來的,傳福音最好的方式不是拿著一本聖經挨家挨戶去敲門,不是跟受苦說自己信仰有多好,而是讓那些需要的人從基督徒的身上體會基督的愛.此外,藉由團契成員共同討論老人關懷事工,不但能夠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那種透過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努力,所產生的夥伴情誼也能改善團契以往關係表面化的問題.最後,將所得到的知識實際用在服務需要者身上,不但使這些知識更有意義,這樣的學習也是最有效的學習.
獨居老人的問題很複雜,要使社區民眾願意走近信仰,走入教會,讓社區民眾對教會產生熟悉感,願意主動與教會打交道是第一步.
SMS記於19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