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漫談補養劑的運用
文:rebacca1

【為何使用補養之劑】

依中醫的理論而言「氣血」是居於很重要的地 位。「氣」是鼓舞人體各臟器生理活動的動力,一 切器官所需營養之所繫,即"氣"有生化、推動與固 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外邪,推動臟腑組織 的活動等作用。故"氣為血之帥";而「血」則不單 只指血液,也包括構成生理機體其它的物質,所以 血的功能是循環不息以營養全身,維持人體的正常 生理功能,故"血為氣之母"。由此可知氣與血有著 相互為用,不可分割的關係。

"邪氣盛則實,精氣 奪則虛",而中醫所謂"虛證"是指在疾病過程中因身 體體能不足、營養不良及抗病能力減弱、恢復修補 身體能力差及體弱久病表現出身體虛弱、正氣不足 、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四肢無力、心悸氣短、食 慾不好、消瘦等;即概括因神經、內分泌、物質代 謝、血液循環、免疫機能降低等現象,所造成體虛 倦怠、頭暈目眩、心悸健忘、氣血俱虛等現象。也 由於虛證產生的原因及所發生的部位、臟腑的不同 ,其臨床表現出的症狀及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一 般分為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等五類 。

故此時使用補養劑的主要功能為補益臟腑的陰 、陽、氣、血的不足,以恢復及改善臟腑的功能, 補充營養物質的不足,強化體質,提高身體抗病的 能力。不僅使氣血恢復,且有利於驅除病邪,即"扶 正即所以祛邪"的道理,以達治療、補益強身之效。

【何謂補養之劑】

凡以補益藥物為組成,具有滋養、補益人體之 氣、血、陰、陽之不足,且可治療各種虛證的方劑 ,以增強人體之各系統機能,其統稱為補養劑。在 『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到"虛者補之"及『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提及"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 者,補之以味",其為補益法的原則,也是補益法的 理論依據。

【補養劑的分類】

補養劑可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 補陽之五大類。其分類與用法分述如下:

  1. 補氣劑:
    適用於脾肺氣虛病證;如神倦肢軟、少 氣懶言、面色萎白、動則氣促汗出、食慾不振、 舌淡苔白、脈虛弱及內臟下垂等現象。常用補氣 藥如人參、黃耆、白朮等為主,配伍滲濕、升陽 、養陰藥等組成方劑。適用方劑如四君子湯、補 中益氣湯等。 (1) 補中益氣湯:所謂『中』即指脾胃而言, 包括消化器系統的各臟器,以加強胃的活動力, 且補益元氣,故凡脾胃虛弱、元氣不足者適之。 (2)四君子湯:本方屬最基本之健胃強壯劑, 以元氣衰退,胃腸虛弱和貧血為適用目標。
  2. 補血劑:
    適用於血虛病證;如面色萎黃、頭暈眼 花、唇色指甲色淡、心悸怔忡、舌淡脈細、婦女 月經不調且量少色淡等現象。常用補血藥如當歸 、阿膠等為主,配伍補氣、活血、理氣、安神藥 等組成方劑。適用方劑如四物湯、歸脾湯等。 (1)四物湯:本方有滋補血液,改善血行之作 用,為一切血病之主方;故臨床上為治療婦人各 種疾患的聖藥。 (2)歸脾湯:對心脾兩虛而貧血、心悸亢進、 健忘、不眠症及各種出血等症均適之。
  3. 氣血雙補劑:
    適用於氣血兩虛病證;如頭暈目眩 、面色無華、心悸氣短、肢體倦怠、舌質淡、脈 虛細等現象。常用補氣之人參、黃耆,補血之當 歸、阿膠等組成方劑。適用方劑如八珍湯、人參 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等。 (1)八珍湯:由四君子湯+四物湯所組成的方 劑,具有調和榮衛、滋養氣血;適用於氣血兩虛 ,而胃腸虛弱、無元氣、貧血而皮膚枯燥者。 (2)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黃耆+桂枝所組成 ,同為補氣養血之劑。 (3)人參養榮湯:為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 皮、遠志、五味子、薑、棗所組成。
  4. 補陰劑:
    適用於陰虛病證;如形體消瘦、頭暈耳 鳴、失眠盜汗、腰酸遺精、口燥咽乾、舌紅少苔 、脈細數等現象。常用養陰藥如地黃、沙參、麥 冬、龜板、知母等為主,配伍清熱、滲濕、理氣 、潤肺化痰、止咳藥等組成方劑。適用方劑如六 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1)六味地黃丸:本品為滋陰補腎、養血益氣 之方劑;其主治肝腎不足、腰酸足軟、足跟痛等 適之。 (2) 大補陰丸: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等症 ;其臨床應用上較六味地黃丸可運用在較急症方 面,其功效也較為快速。
  5. 補陽劑:
    適用於腎陽虛病證;如面色蒼白、腰膝 酸軟、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陽萎早泄、女子宮 寒不孕、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現象。常用溫 補腎陽藥如附子、肉桂、巴戟天等為主,配伍補 腎養陰組成方劑。適用方劑如桂附八味丸、理中 湯等。 (1) 桂附八味丸:即六味地黃丸+附子+肉桂所 組成,明•張景岳云:『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 陽』,故本方即以六味地黃丸補陰,附子、肉桂 補陽,陰陽互補,以陰生陽,以達治療之效。 (2) 理中湯:本品為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之方 ,主治脾胃虛寒,症見腹痛、泄瀉、嘔吐、畏寒 肢冷、舌淡苔白滑等。

【結論】

在使用補益劑的同時,消費者大眾仍應建立「 藥即是毒」的正確觀念及正確的用藥知識。所以使 用補益劑時應注意下列幾點:

  1. 先辨清虛證的真假和輕重緩急。前人有云"大實之 病,反有羸狀"指真實虛假,如誤補則實者愈實; "至虛之病,反有剩勢"即指真虛假實,如誤攻則虛 者愈虛,需加以注意。
  2. 宜正確應用平補或峻補方式,對於病情較為急迫 或氣血暴脫患者,宜用峻補治之;如屬於慢性病 ,因病勢較為緩慢,且病程較長,則宜用平補加 以調養。
  3. 對虛不受補的患者,首先要調理脾胃,如果脾胃 不能正常運作,則任何補養劑就不能發揮補益的 作用。
  4. 補養劑大都性質滋膩,在應用的同時,可加入理 氣、健脾胃藥,如白朮、陳皮、砂仁、枳殼等。
  5. 如常服、久服補養劑,則必須觀察當時症狀如何 ,適當配伍健脾、和胃、理氣等藥物,即補益兼 能理氣、調胃之效。
  6. 補養劑所含藥物,由於質多味厚,宜用文火久煎 ,才能充分發揮藥效,以達治療目的。
  7. 滋補溫養藥尤宜溫服,使易於消化吸收。 總之,唯有正確的用藥觀念,才能愉快舒服的 享受健康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臨床常用中藥方劑手冊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 合會發行 pp.1~2,1991

2.歐明編,實用中醫處方手冊 旺文出版,1988

3.矢數道明著,吳家鏡譯 漢方處方解說 正言出版社,1980

4.中醫學基礎 啟業書局出版社 p.271,1981 (何萌萌 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