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東石鄉
文:rebacca1
嘉義東石鄉包含幾個靠海的小村落, 與旗津紅毛港不同之處
是他們生活安定許多, 蚵田, 魚塭, 鹽田是這裡的主要資源。
除了漁獲以外, 家家戶戶都會拿堆蚵仔回來剝殼兼差。
我們駐診幾個村, 除了一些小壇外, 每個村都有一個主廟,
靠海吃飯的漁民供奉媽祖似乎亙古不變的規聶,
村民更是竭盡所能的擴張廟宇
除了一個傳道人外, 這些小村莊裡幾乎沒有教會,
所以我們駐診之處就是這些村民的休閒兼信仰中心-大廟的中庭廣場
很令我們啼笑皆非的一點, 我們醫療團剛到, 竟然是由廟祝以麥克風
招聚人群, 他"放送"的內容是" 各位鄉親父老兄弟姊妹, 阮這是東石祈武會(?)
, 有一群拜上帝的醫生護士買來甘俺看病, 免錢耶喔, 請大家吃好到相報"
廣場一堆好奇的小孩擠在診療桌旁, 老農也牽了牛過來湊熱鬧
蚵殼堆積如山, 惹來一堆怎麼揮也揮不走的蒼蠅
夜晚睡袋裹的再緊, 也還是逃不掉蚊子的肆虐
一早, 廟口便是一片洶湧人潮, 掛號桌前大排長龍
那時全民健保尚未實施, 偏遠漁村的漁民最喜歡看免費的病拿免費的藥
有病沒病, 反正看了醫生拿了藥就顯的安心
原因除了醫療資源城鄉分配不均外, 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捨不得花大錢看病
很多人都要拖到病情嚴重才願意入城就診
離廟不遠的小學校, 學弟妹們以小禮物招攬小朋友進行衛教
每個人掛完號必然會收到福音橋,由於我們刻意將配藥時間延長,
所以學弟妹們有足夠時間對村民一對一講解四律
路加醫療傳道會有句銘言" 當今出入醫院的人比出入教會的人更多"
人在身體病痛及面對大自然威力時總是特別軟弱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 為何漁民寧可省吃儉用,忍受身體病痛
但是卻對廟宇的祭祀及奉獻不遺餘力?
靠天吃飯的不穩定, 讓他們急需一個可以依賴的信祇
很累! 義診實在很累, 尤其是幾個向醫院請假在這兒負責看診的醫師
他們回到醫院又得面對無休無止的值班生活
我們心理都明白, 當我們回去之後, 村民們還是一樣初一十五的拜
我們做的只不過是撒種的工作, 然而為何要如此花費金錢與心力
耶穌並沒有輕看撒種的動作,我們相信,撒種以後一定會有人澆灌與栽種
撒了一百顆種子總有一顆會發芽吧?
rebecca1記於199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