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信望愛站因為技術人員無法常常接觸到機器,並且希望系統出問題時 能夠儘速由備份中復原資料,所以我們是採用硬碟備份配合網路備份的方式來保 護系統資料。
我們早期的策略如下:系統的硬碟中存放昨天與前天的備份資料,每天四點 鐘(透過系統的紀錄,我們知道每天晚上三點到早上七點系統使用率最低)啟動 備份程式(使用Linux內附的GNU tar)來壓縮備份系統資料,並移除前天的資料。 整個硬碟備份的工作大約在早上六點左右可以完成。而在工作硬碟中的兩份備份 資料則由三位身在交通大學的技術人員在週一、週四,週二、週五,週三、週六 的六點半,透過網路下載到自己電腦裡的備份硬碟中保存。整個網路備份,大約 在早上九點以前會完成。
透過這種模式,我們以大約三萬元的備份硬碟花費(三顆價格大約是一萬元 的IDE硬碟),換取信望愛站與彼得分站一個禮拜的備份量。因為網路媒體的資料 常常有變化,而且資料遺失的嚴重性比較低,因此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滿足於這樣 的備份方法,也很有效的解除幾次「誤殺」或系統損壞的危機。
信望愛站遷出學術網路之後,我們研究了很久,終於還是選定了磁帶備份的 方式以取代早期的備份硬碟與網路備份配套的備份策略。因為目前技術人員可以 常常接觸到機器,而且因為速度增快的關係,有許多身在國外的網友也會進入信 望愛站,因此不太適宜讓整個備份的過程太長,以免影響國外網友的使用。再者 ,我們移出學術網路就有服務眾教會的可能,顧慮到未來信望愛站的資料型態可 能會有一些改變,因此保留比較長時間的備份量應該是比較好的方式。
目前我們選用外接式HP的DDS-2 DAT機器(一卷磁帶可以備份4-8G)來當備份 的主機,這一部機器價格將近四萬元台幣,不過磁帶一卷大約只有500元台幣。 我們一共利用十一卷磁帶,以大約四萬五千元的代價來換取三台機器三個月的備份 量。因為要一次備份三台機器的資料,所以還是得要透過網路備份的方式來完成 整個備份工作。為了加速網路備份速度,我們特別採用100M的Ethernet系統來架構 內部網路。
至於備份軟體,經過了許多評估,早期我們是選擇了不要錢的GNU tar配合 NFS系統來作系統備份。不過NFS系統本身是相當容易被入侵的網路服務(信望愛站 的life主機就曾經被人由NFS系統入侵過),而且Linux系統有一段時間NFS常常出問題 ,因此我們目前就改用tar配合rdist的方式來進行網路備份。
每天凌晨開始,www、life和tech各自依序把檔案透過tar與rdist壓縮存放至 tech機器上的磁帶中,而每部機器備份的開始時間必須控制在前一部機器備份結束 之後。這整個程序大約在六點半之前會結束,這樣就完成 了一天的備份工作。技術人員在每天早上八點以前就會換上新磁帶,以備明天的備份 工作。
這十一卷磁帶,其中五卷各備份週二到週六凌晨的使用者資料。有三卷備份 每個月前三個禮拜的使用者資料(在週日凌晨備份),有兩卷備份前兩個月的使 用者資料(在第四個禮拜的週日凌晨備份)。最後一卷在每週一的凌晨用來備份 系統設定的資料。於是透過十一卷磁帶,我們就可以備份三個月的使用者資料與 一個禮拜前的系統設定資料(系統設定資料比較沒有歷史性的價值)。而每一卷 磁帶可以備份100次以上(亦即以目前一個禮拜使用一次,可以供兩年以上的備份 使用)。
目前這備份策略運作良好,也有效的挽救了幾次資料的誤殺與系統損壞。不過 我們還是覺得網路備份的時間還是長了一點,未來我們可能會研究一下看是否有比 較有效率的網路備份方式,以便當信望愛站的資料量增多時,我們還是可以在很短 的時間內完成每天的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