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劳工文学文 / 何撒娜
「像这样的景气,今年如果再继续下去,□!怕不人吃人吗?走遍天下,也还找不到一点工作,要不到一碗饭吃。」 「比十年前那一次的歹景气,还坏了好几倍呢。」
~杨守愚〈一群失业的人〉
失业潮、景气不好可不是当代独有的现象,杨守愚这篇〈一群失业的人〉的写作年 代,是1920年代的台湾。所谓的「劳工文学」(或是「工人文学」),照字面来说 ,指的是描写工人生活、劳资问题、劳工的婚姻感情等文化特色的文学创作。文学 家叶石涛先生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到,目前台湾大约有三、四百万的劳工,以此推 论,大约有一千多万的劳工家属;在这些庞大的劳工人口中,照理说应该有非常蓬 勃发展的工人文学才对,读者也该很多。但事实正好相反,台湾自从光复以来,真 正大量从事工人文学创作的,至多不会超过五、六位。
文学可以反映人生浮沉、批判社会现状,甚至能进一步地改变社会。例如在英国文 学发展过程中,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70)和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两 人,一从小说,一从戏剧,介入时代脉动,针砭社会窠臼,也遗留后世诸多扣人心 弦的文学作品,开创写实批判文学路线的新页。而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愤怒的 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作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描述大萧条时期贫苦农民背井离乡的悲惨故事,不但为斯坦贝克赢得了普利兹奖, 并迫使国会立法,资助迁居的农民。这本作品也被列为改变美国的廿本书之一。 像这类的文学作品,能深刻地描绘社会现状,凸显弱势者的悲哀与困境,因此也才 能在历史中拥有一席无可取代之地。然而,正像叶石涛先生所说的,在台湾劳工与 劳工家属几乎占将近一半的人口,然而,台湾的文学界在此一领域却明显地没有足 够的创作。这反映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在台湾,我们很少听到这一类的反省;在 中国大陆的文学界,则因为社会主义的影响,对于农民与劳工议题较为重视,也有 学者提出「小人时代的文学」此一名词来形容当代的都会文学风潮;在这里,「小 人」主要是指「小资」,即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中产阶级和新兴市民阶级。当代中产 阶级的愿望、生活理想和价值建立在琐碎的「物」、以及对这些「物」的消费和神 往上。这种构成生活意义的意识形态和急剧扩张的消费资本主义有关,文学的内容 也越来越琐碎。 文评家陈芳明认为,当代构成本土文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只有历史悲情而已;在悲 情之外,在特定族群之外,还有更为丰富的想像、情感与经验,注入升华的、多元 的、开放的思考。而如何将创作的焦点放在被忽略的弱势者,如何让文学成为历史 中一个重要而深刻的反省声音,也许是关注当代文学的人接下来必须深思的一个议 题吧。 |
索引页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