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世贤 2025.11.02

图片提供/123RF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5.10.3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万圣节,身为基督徒父母需要回复孩子, 「要不要参与万圣节?」或「怎样参与?」当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其实是在做「神学解释」(theological reasoning)。
我们不是神学家,但我们带着信仰、面对文化、描述问题,并给出基于信仰与亲职的答案,然后带着孩子实践这些答案。每一个选择,其实都在形塑着孩子的属灵视野。
万圣节的争议
在教会中,常常听到不应参与万圣节的「保守」言论,理由通常是:这是鬼节以及死亡是与基督复活敌对的势力,因此基督徒不该轻忽这背后的灵性象徵与处境。
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会表达:「为什么要这么严肃?这只是好玩」,甚至「如果基督徒都不跟社会来往,怎样做见证?」这些声音提醒我们,信仰不是与文化全面隔绝。
纵然考量到这些「开放宽容」的观点,教会中仍有人提醒:这缺乏对世俗以及受其他宗教影响的节日的敏感,会降低基督徒对鬼魔势力的警觉、模糊我们与灵界的界线,这样反而使后代更容易对如「钱仙」等亚洲传统的通灵术开放。
而这时,反方可以再度表达:「但上帝不是比这一切都大吗?那有什么好怕的?」
这些不同意见让我注意到,那些关于「万圣节只是好玩」、「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的言论背后,其实预设着一种深受世俗影响的世界观:在人与不可见的灵界势力之间,存在着不透风的界线。
在这个被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称为「隔绝自我」(buffered self)的世俗人观观点中(特别在西方国家比较明显),人是被隔绝于精灵鬼怪势力之外的。外面发生什么事,是不会影响到人本身的。
有别于此观点的,是前现代的「通透自我」(porous self,特别在亚洲、非洲等地盛行),其中人与外界是通透且容易被影响的。台湾传统可能将之称为「这里很阴」,心灵领域的人可能会说「磁场不对」或「这个地方有负能量」,一些灵恩派教会可能会说「属灵空气不好」,至于有些保守福音派教会,虽然不直接谈论,却不吝啬于为新家做祝福(洁净)祷告。
〈基督徒对世俗化的节日文化应有的谨慎态度〉(喜恩,2019.12.23 – OC举目网站)提出的观点,很能代表传统教会对万圣节的排斥立场。当然,人可以批判它保守、难以融入世俗、甚至就算想接触社会也多是为做见证改变别人。但人不能忽略一件事:作者住在爱尔兰。我自己曾在台湾、英国、美国、加拿大生活过,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西方国家庆祝万圣节的方式和力道,与亚洲有天壤之别。
在亚洲,万圣节是装饰;在北美,万圣节是城市与社区的仪式。
对于有属灵争战经验的人来说,或者对于认识/见过被鬼魔折磨之人来说,万圣节的意义绝然不同。比起带着「隔绝自我」预设的人,这些更意识到「通透自我」的人,不可能扮成鬼,也不可能自然地同情这个文化氛围。
如何做选择?
以上我指出东西的文化差异(或者说,世俗与前现代社会的文化差异)。因此要做出如何看待万圣节?是否参与万圣节?要如何参与?这些选择,我们的地理与文化位置很关键。
很有可能,我的万圣节不是你的万圣节。一篇来自加拿大某神学生爸爸写的万圣节信仰反思文章在谈的对象,跟读者所处地理位置的万圣节,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信仰判断不能脱离处境。
至于历史,很多探讨万圣节的文章会追溯其来源(从教会的诸灵节,到宣教到凯尔特地区的文化融合)。但我觉得谈几百年前的历史对我的孩子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一个文化符号或传统可以有很多演变,但最终它是在当下对我们发挥意义(当然这不表示我们不用认识它的历史)。
万圣节不会因为出身于高贵的诸灵节,我就毫不检视地让它过关,也不会因爲它曾经有过宗教混合的过往,我就直接拒绝。无论如何,我仍要回到尼布尔那个「基督与文化」的关系模型中,在当下,选择自己看待万圣节的立场。
在〈文化「圣战」——从取消万圣节到取消圣诞节?〉(王星然,2023.10.29 – OC举目网站),作者敏锐地指出,我们对待不同节日的标准常常是不一致的。这点在跨文化场域中特别明显,例如位于西方处境的华人教会,同时面对农历年以及万圣节,我们是依据什么标准做判断?信仰会不会只是被我们拿来支持文化盲点的工具?也就是说,身为华人基督徒,我们可能没有用信仰批判农历年,却用信仰批判万圣节。
作者王星然点出,虽然我们带着信仰试着做文化判读,却常常缺乏一致性。而对我来说,一致性要藉着深思熟虑与自身反省才能获得。
所以,万圣节的当下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对万圣节的判断又是什么?
我想,万圣节与农历年对于精灵符号的倚重仍有明显落差,现在农历年已经没人再谈年兽,龙的意象也可在视觉呈现上被忽略,但西方万圣节仍是一个以鬼怪与死亡禁忌为主题的节日(虽然有人会扮装成超级英雄)。这明显的表面差异,注定使教会对它有不同定调,也注定使我儿子(基于那三岁的纯真心灵)对它有不同于过年的理解。
至于今年我们家的行程,我不参加。
但讲到这,相信大家都知道重点不是「参加」或「不参加」的简单二分,而是:我能否提出在信仰与亲职上负责任的理由?
所谓信仰上的理由,无论是为了做见证而参加,或为了保持信仰纯度而不参加,在我看来都可能是负责任的理由。重要的是,我能不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立场与选择原因。
我一方面拒绝「隔绝自我」的人观天真,另一方面就算从世俗社会的标准,我照样提出拒绝理由。我不带家里三岁跟二岁的孩子参加,因为:
1.我们家不给小孩吃糖。他们拿到了也是上缴给我们家长换蔓越莓干,但我最近对自己的血糖有些担忧。
2.我小孩很早睡,晚上7:30上床,但这时万圣节活动才刚要开始。
3.参加了,我小孩会做恶梦(去年参加后,他最怕的是外星人跟大野狼),而我不想当没事半夜给自己找麻烦的家长。
4.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会真的恶作剧,但我不喜欢那个背后隐约的威胁文化。在我老师成长年代的加拿大,人们是真的会把卫生纸卷沾水后丢上不给糖的人家后院树上的。
在我看来,北美万圣节跟那个过分摄取糖分且过度消费的文化已经融合在一起,而这两者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尽量远离的。
我们自己的教会采取替代做法,仿效trunk or treat传统,在万圣节当天开放教会停车场,举办我们称为「love and treat」的亲子活动。然而,我们也没报名参加,因为上述理由:我们孩子需要早睡。就算是教会策划,也不代表就一定最适合我们家庭的节奏。
「当下」的抉择
所以我明年就也不会参加?不一定。
就像我已经说的:要不要参加万圣节是基督徒父母的信仰与教养责任,要做出神学解释的决定,这关系到父母对于文化、家庭规范、信仰理解等立场。
我们有许多环境条件也在改变,例如孩子的年纪、学校的政策,我们去年带孩子与朋友们一起参加万圣节活动,有个难忘的夜晚,今年决定不参加,至于明年,我将在明年与妻子(甚至已经四岁大的儿子)一起做出决定。
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帝都邀请我们用信仰做决定。
上帝恩典的保证
走着,跳着,赞美上帝
饱尝基督里的喜乐


转寄
站内文章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