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急涧山岚》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传道书的喜乐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第欧根尼寻找一个诚实的人》(Diogenes Searching for an Honest Man),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贝因(Johann Heinrich Wilhelm Tischbein),约1780年。(图片来源/WIKIPEDIA

翻译 | 杨璇

美国基督教「十字路」机构(Crossway)在二○一六年一月14日发布新闻稿,说明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因为双目失明,必须停下服事,不再能写作、旅行、演讲。这位极具影响力的英 神学家,生于一九二六年七月22日。他在牛津大学读书时信主,鲁益师(C.S. Lewis)对他的信仰影响甚深。一九七九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在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教授神学。《认识神》(Knowing God)是他最着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多人受益。他接受「福音联盟」(The Gospel Coalition)专访时表示:「上帝知道他在做什么;即便(我)失明,他的荣耀最终仍会显明。」面对教会,巴刻赠言:「要在各方面荣耀基督!」本期《校园》刊登〈传道书的喜乐〉,与读者分享传道书教巴刻的事,也向这位影响深远的神学家致敬。

从犬儒主义者到现实主义者

基督徒都喜欢彼此考问:「你最喜欢圣经的哪一卷书?」我们自然而然想知道别人——尤其是那些写书谈论圣经的人,对圣经有什么体会。每当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总说:「传道书。」万一有人眉毛一挑问为什么,我就告诉他们,有两个原因。

第一,读到自己觉得有共鸣的作者,总是格外满足。这就是传道书的作者给我的印象。他自称Qohelet ,这是希伯来文,意思是「收集的人」,这个头衔到了希腊文里变成Ecclesiastes ,意思是「在集会中演说的人」。在我眼中,他就像是一位深思熟虑的长者,一名传授智慧的学校老师,有点讲究风格,擅长舞文弄墨。第十二章10 节可说是他的品行证明书或第三人的证词(两种都有可能),正如这节经文所言,他非常认真看待自己的指导工作,并且努力用令人难忘的方式传达。究竟此人就是史上那位所罗门,还是有人假托所罗门之名而写(不是为了欺世盗名,而是想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强调论点),不得而知。我只确定一件事:如果这真是所罗门晚年所作,那么,他确实把每一个论点的力量都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这位「传道者」是谁,他是个现实主义者,坦言这世界在许多方面都让人日子很难过。不过,尽管他的性情偏向悲观主义和犬儒主义(我觉得),但他凭藉强而有力的喜乐神学,并未落入悲观主义的绝望大洞,也没掉进犬儒主义的灰心深坑。

我不晓得,别人眼中的我有多符合上面这句话,但我想作这样的人,所以我喜欢传道书,视若知己。(当然,我跟传道者最主要的差别,就是他的思考框架完全在旧约圣经的启示之内。)

第二,我回顾二十岁前的信主经过,发现自己从传道书中获得我当时亟需的智慧。耶稣基督得着我的时候,我已经快变成一个犬儒主义者了。但是,上帝的恩典完完全全驯服了我。而且我认为,传道书及其作者厥功甚伟。

犬儒主义者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已经不大相信生命中有良善,看不起人在真诚、道德、价值方面的需求,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太过空洞,并且批判各种求新求善的计画。他们因为理想幻灭而灰心丧志,又受到生命经验的伤害,所以自尊心隐隐作痛,打死也不愿认为也许别人的智慧比自己高、做事比自己好。相反的,他们视自己为勇敢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别人都是自欺欺人的家伙。徬徨不安的青少年很容易陷入犬儒主义而不自知,我当年就是这样。

我生在一个稳定的家庭,课业表现也不错,但是因为天性内向,在人前总是羞怯局促。而且,运动和团队比赛都是我的禁区,原因是我脑袋有洞——真的,就在天灵盖上,是七岁那年一场车祸造成的。有好几年的时间,我都得戴着一块铝片,用松紧带固定在头上,把洞盖起来,因为这里没有头骨。这副身子骨儿,自然也不可能去学游泳、学跳舞了。

因为这些缘故,我成了一个孤伶伶的怪人,这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事,对任何青少年来说都一样。所以,我发展出一套自我保护的酸民心理,心安理得地对生活不抱期望,愈来愈多苦毒。为了维护自尊,我在学校里为基督信仰的真理挺身与人舌战,但我对上帝毫无兴趣,也不愿降服于他。然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信徒,不再当个挂名基督徒之后,我变了,而传道书尤其让我看见过往看不出的生命种种。

传道书教我的事:学习度日

在传道书字里行间等着我的,是一种现实观,与我那粗浅的犬儒主义截然不同。

旧约圣经有五卷智慧书,传道书是其中之一。有人说,诗篇教我们怎么敬拜;箴言教导处世之道;约伯记教人怎么受苦;雅歌教人谈恋爱;而传道书呢,教我们怎么度日。怎么度日?答案是:实事求是并且心怀敬重,谦卑自抑,沉着知足,以智慧与喜乐度日。

若没有读到第三章之后的内容,可能会以为,传道书所表达的不过是对一切现状的不解和忧郁罢了。可是第二章26 节已经超越这个层次了。「上帝喜悦谁,就给谁⋯⋯喜乐。」喜乐之于传道书,是中心主题,也是莫大的恩赐祝福,就好比喜乐之于——腓立比书吧。

传道书是对于「度日」这回事的流畅默想。整卷书分为前后两半,各由一连串小单元组成。这些小单元随意并陈,互无关联,但在逻辑上与神学上由这卷书的主题绾系起来。把一切结合起来的,是三道重复出现的命令:

要敬畏上帝;「敬畏」(fear)在传道书跟在箴言里一样,意指「信靠、遵行、荣耀」,而不是「害怕」(三14,五7,七18,八12∼13,十二13)。要认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是上帝的赏赐,因而顺应领受,好好享受(二24∼26,五18∼19,八15,九7∼9)。要记住,上帝会审判我们的行为(三17,五6,七29,八13,十一9,十二14)。

此外,统合一切的还有两大特色。第一是这卷书头尾都出现的句子:「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第一章2 节用这句话开场,第十二章8 节则以此作结。「虚空」(vanity)一词的字面意义是「蒸气;浓雾」,出现二十多次,传达出空空荡荡、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失去方向的迷茫。「捕风」则是企图用手抓住风,是一幅别有寓意的画面(一14、17,二11、17、26,四4,六9)。这两个隐喻都指白费力气,而世上处处可见徒劳无功的事,作者如是说。

第二个把一切统合起来的特色是「日光之下」一语。全书有不下二十九处的断言,不谈上帝,只从尘世的角度去评价事物的表相,就是用这四个字来表明立场、突显观点。

传道书的前半部,也就是第一至六章,可说是在「日光之下」一路下滑,掉进一片不妨称作「虚空的黑暗」之中。传道者把自然秩序、智慧本身、放纵的享乐、全然的劳苦、赚钱、公职、司法系统、虚伪信仰,全都细细探究过了,想找出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目的,能给人多少成就感。传道者也说出,他之所以探究这些事,是因为上帝在人心深处安置了「永生」(三11)——那是一种欲望,而上帝也知道人有这样的欲望,人想要知道万事万物如何彼此契合,以致产生长久的价值、荣耀、满足。但是这番探究失败了,徒留一无所得的挫败感。言外之意呢,就是这条路行不通。

传道书后半部,也就是第七至十二章,有点东拉西扯,甚至可说兜圈子。传道者花很多工夫表示,即便世事如此,还是要追求智慧,操练谦虚、安静、勤劳,这样做绝对值得,而且最好趁年轻早早开始。他把老年比拟为正在崩坏的房屋(十二1∼7),然后逐步导出一个郑重的结论: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不容易掌握,重点可能是「本分」二字,也可能带有「人的完整性」这个观念。《佳音圣经》(Good News Bible )译得很好:

敬畏上帝,遵守他的诫命,因为这正是人受造的目的。上帝要审判我们所做的一切事。( 十二13∼ 14,依原文直译)
喜乐神学贯穿并撑起整卷传道书,那么,我们最后该怎么阐述这样的喜乐神学呢?正如新约圣经所描述的,基督徒以基督为乐,以救恩为乐,已经是更进一步了。不过传道书打下了正确的基础,教人视喜乐为上帝的恩慈赏赐而欢庆,在日常的活动与人际关系中辨识出喜乐的可能性。

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上帝的手。(二24)

我就称赞快乐。(八15)

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九9)

因为过于骄傲,而不屑享受那可享受的,是非常丑恶的弱点,需要即刻改正。承认吧——这也是我很久以前不得不学的功课:发现平凡的事物如何在上帝的治理下带来喜乐,正是治疗犬儒主义的良方。




巴刻(J. I. Packer)加拿大维真神学院(Regent College)的Board of Governor’s 神学教授,着作四十余本,包括最畅销的《认识神》(Knowing God ,林来慰译,香港:证道,1979)

本专栏与《校园出版社《书飨》校园杂志》合作

【延伸阅读】:
天国的钥匙
从希腊文句型图解读提多书信息
认识「按手」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