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介紹現代藝術,就非得從現代藝術三大先驅 ── 梵谷、高更、塞尚談起。
梵谷,被稱為表現主義的先驅,高更,其象徵與綜合性,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塞尚,
則帶出形式的重大革命,因此被稱為立體主義的先驅。塞尚我們日後再談,先從梵谷高
更談起。
悲憫苦難的藝術心
 |  |  |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狄更斯描繪中下階層辛酸生活的作品,深深影響梵谷的一生;狄更斯著名作品包括「雙城記」、「塊肉餘生記」等。 |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照片攝於梵谷十九歲時。梵谷出生於傳道人家庭,年輕時曾參與礦工福音工作;離開傳道工作後,在弟弟長年協助下,展現無與倫比的繪畫天分,梵谷終身只賣出一幅畫;今日,梵谷畫作在拍賣場上屢創歷史天價。 |
梵谷胞弟西奧,Theo van Gogh(1857-1891),照片攝於西奧卅一歲時;他影響梵谷一生,他支持梵谷作畫十餘年,無視外界對梵谷評價,認定梵谷為難得天才;西奧在梵谷自殺後一年也跟著過世,死後與梵谷葬在一起。 |
梵谷這一生若用簡單幾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悲憫」。
梵谷一直悲憫著中下階層的小人物,而最影響他的作家,就是狄更斯。狄更斯文學
作品整體而言,也是以描繪中下階層的辛酸生活為他最關切的重點。
所以梵谷在專心繪畫之前,其實曾做過牧師。而且他自願去礦區作牧師,想與貧苦
的人同在。但梵谷過度的悲憫性格與神經質,並常為貧民請願抱不平的結果,竟造成教
會的為難、並對他自己的嚴重傷害,因此,他被要求離職。
梵谷短暫的與弟弟西奧一齊作繪畫中間商後,西奧認為梵谷根本不宜從商,應當成
為畫家。梵谷與其是在賣畫,不如說是在跟顧客堅持何者是好畫。因此西奧建議梵谷提
起畫筆。
這個建議,不僅徹底改變了藝術史、改變了梵谷的一生、也譜寫出西奧與梵谷兄弟
間感人的情誼。
心靈比外在世界更真實
 |
梵谷「吃馬鈴薯的人」,Potato Eaters,繪於1885年,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藝術館 |
梵谷最早期的繪畫,都是描述中下階層的小人物。描述他們的艱辛生活、他們衣食
的匱乏與工作的辛勞、他們的愁與病、與絕望中的禱告。
梵谷的畫,立即引起藝術界的交相指責,主要是因為,他的畫跟當時的主流比,並
不唯美。印象派是繪畫史上相當「科學」的繪畫,因為他們用原色交織,企圖捕捉室外
變化多端的光影,這是需要很多對顏色與光的研究的。印象派相信他們最貼近「真實」。
但梵谷說,真正的真實,不只存在於外在世界,也存在於心靈,不處理心靈,只能
說是捕捉到外在世界的真實,全不是整體世界的全貌。
就因為這樣,梵谷才會被稱為「表現主義 ── 真實描述自己的心靈世界」的先驅
。也因此,梵谷違反印象派的,繪畫作品一點也不唯美、不客觀。
熄滅的蠟燭
 |
梵谷「聖經」,Still Life with Bible,繪於1885年,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藝術館 |
梵谷早期畫作的告別作,是一幅靜物畫。此靜物畫佔據最大畫面空間的,是一本聖
經,畫面右方上側有兩個燭台,火都已熄滅,畫面右下角,是一本破舊的小說,是左拉
的「愉悅人生」。
 |
左拉,Emile Zola(1840-1902) |
透過這幅畫,梵谷要說什麼呢?
聖經,是西方世界長久以來的價值體系。但在梵谷時代,社會完全沒有福利政策,
階級劃分明顯,貧富懸殊,而最能代貧苦小人物發言的教會,卻與自私的有錢人勾結,
為了自己教會的利益,緘默不語。
左拉的小說,顯然是為貧困人民請命的,小說裡面陳述很多中下階層的貧困、病、
髒、與墮落。
很奇怪的是,教會界與當時代高雅的資產階級,都紛紛指斥左拉作品的污穢,罔顧
左拉作品中陳述出來的因貧困而有的苦難。
所以梵谷用兩隻熄滅的蠟燭,來控訴當時西方社會最重要的價值體系 ── 信仰中
應當存有的悲憫、公義,在教會界已蕩然無存,社會陷入黑暗,貧困的人民已經被棄絕
的事實。
永不凋萎的向日葵
 |
梵谷「向日葵」,Still Life: Vase with Fourteen Sunflowers,繪於1889年,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藝術館 |
梵谷畫完這幅畫後,便依從弟弟的勸告,到當時的藝術之都巴黎去,結交當時的印
象派主流人士。
很明顯的,這次舉動對梵谷的繪畫技巧的確有長足的進步,但是卻無改於他繪畫的
方向 ── 呈現心靈。
譬如這段時間他很有名的向日葵系列,很明顯的色彩誇張,最重要的是,他往往捕
捉的向日葵,是即將凋萎前的瞬間,彷彿是要透過這種捕捉,陳述一種心靈狀態 ──
永不妥協的堅持、儘管現實對己不利。
一個在心靈深處有愛與公義的理想堅持,卻對社會價值與宗教體系失望,他會把救
贖的盼望轉移到那裡呢?
梵谷曾經把寄託放在「藝術」本身,他想透過藝術完滿一種救贖。
就是這種希冀,譜寫出他跟高更之間的故事。藝術史上都會記載,梵谷有一段時間
對高更充滿友愛之誼,力邀高更與他一齊居住一齊繪畫。梵谷非常珍惜高更的友誼。
梵谷為何挑上愛慕高更呢?相當有可能是因為高更正是一個用藝術抗拒社會的藝術
家。如果梵谷把救贖冀望於藝術,自然會對高更的勇氣讚服萬分。
再度熄滅的蠟燭
 |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高更外祖母是祕魯女權先驅,父親是愛好旅行的自由新聞作家,高更本是證券經紀人,繪畫是業餘消遣,二十六歲認識畢沙羅踏入藝壇,三十五歲時辭去優渥工作專心作畫,後來還拋妻棄子,遠赴大溪地過著原始生活;高更說,「我離開是為了追求平靜,為了擺脫文明的影響」;但是從他作品流露出的淒絕意境和高更信件中,可看出他在大溪地時期依舊充滿孤寂、苦痛和墮落;高更於1903年5月8日逝於馬貴斯群島。
|
高更本來家財萬貫,為了藝術,他放棄這一切,不僅妻離子散,被朋友遺棄,而且
就此落魄潦倒。高更跟梵谷一樣的一樣,不肯居就當時的印象派主流,堅持走自己的風
格,當然,這也是他窮困潦倒之因。而這一切表現,都是把藝術作為一種救贖、透過藝
術向腐化社會抗議的梵谷所衷心共鳴的。
但梵谷與高更終究個性差異太大,高更反叛、我行我素、自負甚深,而梵谷悲天憫
人、憂鬱、對所愛的人又很固執、很神經質,其實兩人相處在一起時是很大的磨難。我
們光看他們兩人相約用類似的色彩與主題,畫出有名的「夜咖啡室」系列,梵谷的畫就
呈現瘋狂、墮落、萎靡、犯罪前夕之感,而高更卻畫出自信許許、天不怕地不怕的態勢。
 |  |
梵谷割耳後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繪於1889年,現藏於英國倫敦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ies |
梵谷「高更的椅子」,Paul Gauguin's Armchair,繪於1888年,現藏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藝術館 |
這樣的相處,不到三個月,高更就受不了想離開了。於是梵谷演發藝術史上很有名
的「割耳」事件,這時的梵谷,根本已是瘋狂狀態。他這段時間的自畫像,不僅用黃、
紅、綠來表達瘋狂與絕望,他自 畫像中的眼神,也充滿憂鬱、瘋狂、與絕望感。
就是這段時間,梵谷畫出另一幅與蠟燭有關的畫。他分別畫了兩張椅子,一張椅子
用黃色顯示瘋狂,那是自己的椅子,另一張椅子用紅與綠色,顯示絕望,那是高更的椅
子。高更的椅子上有蠟燭,一支燭光搖搖欲滅,另一隻已經熄滅。
這是另一幅蠟燭熄滅的繪畫作品。
梵谷用這幅畫第二次說出心中的深意:他對透過藝術救贖自己或救贖社會的心已徹
底絕望。
西方的桃花源記
 |
高更「黃色基督背景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the Yellow Christ,繪於1889-90年 |
其實,梵谷想把高更比擬成藝術家的典範、藝術成為救贖的象徵,本身就是一個錯
誤。
高更的確自比為受難的基督,他畫了很多幅自己成為受難基督的含意的繪畫,譬如
「橄欖山的基督」中的基督,他畫的是自己,又譬如那幅畫他自己站在受難基督前面的
自畫像,他處處透過繪畫表明他雷同基督的受難。
高更認為這時代的基督精神的受難,是藝術家不被理解的受難。這多少顯露出高更
藝術家心靈中的自我中心與狂妄。
的確,高更的自畫像都是受苦的表情,卻是全世界都欠他債似的的狂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