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從社會實踐發現自己的志業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國科會網站上有一個大學教職的徵人平台,國內各大學科系如果要徵求專兼任老師,都會到那個平台張貼徵人啟事。有時我也會上去瀏覽,看各大學究竟在徵求怎樣的老師?觀察一段時間後,我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沒有大學在徵求能夠陪伴學生一起投入社會實踐、共同學習成長的老師!

我猜想,箇中的原因可能是各大學已將這個條件列為每個老師都必備的「基本門檻」,無須贅言;也可能是陪伴學生一起投入社會實踐、學習成長這件事不是各大學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難怪最近當我到校外口試的時候,聽到一位老師問我:「我很好奇敏雄老師為什麼有那麼多時間跟學生籌組工作室做社會實踐?這些事跟教師評鑑或升等都沒有直接關係,值得花這麼多時間嗎?」

聽到這個提問,我忍不住回答說:「這些事情不僅是我心目中一個頂尖大學最該做的事,也是我當老師最重要的事;沒有社會實踐的行動,課堂上所說的東西都很可能只是空談。」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包括「無框工作室」、「X工作室」或是「綠芽咖啡館」在內,所有我與學生們一起組織的社會實踐團隊,都有一個很關鍵的共同點:就是「青年」!這三個團隊在運作過程中,我都很努力邀請高中生或大學生一起參與方案規劃與實作,期盼這些社會實踐行動能讓青年朋友們更多投入創造性勞動、建立自發性人際連結的自在空間。特別是學長姊與學弟妹一起真誠關懷、自在交流、共同成長的畫面,一直是我心中很美好也努力在追求的畫面!

聊到這兒,我又想起有一位學生問過我:「老師,你是大學老師了,即使以前高中或大學時代曾經受過某些傷,但現在的成就難道無法補足年輕時候的遺憾嗎?」

我很喜歡這位同學的提問,所以接著我很用心地回答他說:

之所以會對青年社會實踐有如此大的熱忱,其實源自我高中、大學和研究所階段,一直希望有老師或學長姊能舉辦這類的聚會,大家透過一些有趣的小遊戲或繪畫媒材,圍繞著一個大桌子分享彼此成長過程中的疑惑、焦慮、夢想,甚至一起規劃一些社會實踐行動。

很可惜的是,學生時代的我不知道怎樣開口邀請夥伴,也擔心同儕嘲笑我是痴人說夢……。但正是這些成長過程中沒有說出口的夢想與畫面,讓我日後開始扮演老師角色時,能有源源不絕的美好同儕和師生關係想像。透過這樣的生命故事回顧與整理,我發現「與青年一起成長」真的是我的「初衷」與「志業」!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大學老師的工作有不錯的社會聲望和穩定收入,很令人羨慕。但有時我還是會懷疑起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在投入『老師』這個志業?每當我心中燃起這樣的疑惑時,我就會再次確認,正是跟著年輕學生一起投入社會實踐,才能讓我感受到豐沛的創造力、人際信任與意義感,讓我踏實地覺得自己是個「老師」。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
家庭就是小型教會
精兵在教會
群體中的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