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祷告如诗

【作者:朱慧安举目 2025.04.20



图片提供/123RF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5.04.07

疫情中的契机

疫情中因缘际会,我开始和一群弟兄姐妹在Clubhouse上读《诗篇》,此后几年, 读了几轮,只剩下我和另外两位姊妹一直坚持。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我们可以反复读《诗篇》好几轮?不会腻吗?其实《诗篇》共有150篇,读一轮大概至少要半年,所以通常再读到同一篇的时候已经有点忘记了。而且我每次读都会更换不同的圣经版本:和合本、和合本修订版、环球圣经译本,新译本……,不同的版本有时领受不大一样。此外,我们每一轮也会搭配不同的灵修小品和属灵书籍。

如此读《诗篇》,既丰富又活泼。

愁苦时的安慰和盼望

刚开始读《诗篇》时,因为生活中遭受到不公不义的对待(见笔者文章 https://behold.oc.org/?p=56505),我正处于属灵低潮,心里有许多的怀疑和苦毒。所以,我常是带着一把怒火在读。

特别记得读到《诗篇》‬39篇时,我心里想:天哪!这完全是我心情的写照!原本立志要「谨慎我的言行,免得我的舌头犯罪;恶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要用嚼环勒住我的口。」(《诗》39:1)结果变成「我默然无声,连好话也不出口,我的愁苦就更加深。我的心在我里面发热;我默想的时候,火就烧起,我用舌头说话」(《诗》39:2-3)诗人求上帝指教,我却只想抱怨我的苦情和对恶人的咒诅。当我读到《诗篇》55篇的时候,我记得我心都在颤抖、疼痛,我和诗人一起向上帝吐苦水,并求上帝严惩那些背约忘信的恶人。

还好,《诗篇》是我们祷告的好榜样。无论诗人是如何开头,最后大部分都会以赞美上帝作结尾。即诗人再怎么失望和愤怒,但不会只停在那里,他最后都会把眼光转向上帝。例如《诗篇》55篇,诗人抱怨到最后,却话锋一转说:「你要把你的重担卸给耶和华,他必抚养你;他永不叫义人动摇。上帝啊,你必使恶人下入灭亡的坑;流人血、行诡诈的人必活不到半世,但我要倚靠你。」(《诗》55:22-23)

有时候,前一晚因为意难平而有点失眠,早上起床读了《诗篇》,我倍感安慰、重燃盼望。例如:「我要来说主耶和华大能的事;我单要提说你的公义。」(《诗》71:16)或是,「有人靠车, 有人靠马, 但我们要提到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诗》20:7)而在《诗篇》105篇,诗人用约瑟的故事提醒我:上帝已知一切糟心事的发生,但他也为他所爱的子民有所预备。我也理解若能真正相信「上帝是我的盾牌;他拯救心里正直的人。上帝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上帝」(《诗》7:10-11),就能逃避以恶报恶的试探。

不再被定罪

有一天早上我读到:「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诗》24:3-4)那时心里出现小提醒:我觉得过去的自己是个乖乖牌,我在心里会允许牧师或属灵领袖来判定自己和上帝的关系是否良好,是否是个好基督徒——其实这是我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事情,我自己应该最清楚。如果透过读经、祷告、默想和灵修,我们确定在上帝面前有清洁的良心、没有什么亏欠,自然就能够拒绝被第三方莫名奇妙地定罪。

每天读《诗篇》,让我学习到,即使世人不了解我们的苦楚,甚至无故给我们定罪,我们仍可以学着像诗人那般对上帝倾心吐意,把所有的委屈和愤怒告诉他。透过《诗篇》的学习,我深知我不需要在意旁人的看法或定罪,首先重要的是我和上帝的关系;我像诗人一样把目光转向上帝,看上帝,而不看人——总之,《诗篇》不仅让我受鼓励和安慰,也帮助我能梳理情绪,不因各种糟心事崩溃,让我持守信仰,不被那些假冒伪善的人绊倒。

随时的提醒

每次读《诗篇》,我会有不同的亮光。去年圣诞节前,正好读到《诗篇》119篇,「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这一句我耳熟能详,但是我过去一直只注意到灯和光的部分,直到读到105节的前一节:「我藉着你的训词得以明白,因此,我恨恶一切虚假的行径。」(《诗》119:104)虚假的行径(false way)这个词,让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灯和光,因为世界本身是黑暗的啊!我们需要上帝的话语,好离开虚假的行径。配上圣诞节前常唱的两首诗歌〈清晨的日光〉和〈世界的真光〉,我得以用全新的视角来过那一年的圣诞节!

有些时候,当天读的经文也会意外地「应景」。儿子15岁生日那一天早上,正好读到:「用绳量给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处;我的产业实在美好。」(《诗》16:6)于是我就用这节经文感谢上帝赐给我如此美好的产业。某一年我生日的早晨读到:「我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诗》118:1)那天,我就用这节经文感谢上帝在我生命中的美善和慈爱!

《诗篇》的灵修小品

除了直接读《诗篇》、祷告,许多关于《诗篇》的灵修材料也让我们获益良多。这些书籍包括:《永恒的赞美:《诗篇》灵修365》,华伦.魏斯比着)、《诗情祷语——与诗篇一起祷告》,毕德生着)、和《耶稣之歌:一年的诗篇灵修日程》提摩太・凯勒&凯西・凯勒着)。除了经文带来直观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触动,这些属灵书籍让我更深地了解诗人成诗的背景、一些难解的字句,还有帮助我如何在生活上应用。

《诗情祷语》是迷你版的每日灵修小品。每篇都有简短的导读和祷告,旨在带领读者如何以《诗篇》祷告入门。印象最深的是《诗篇》125篇引用了St. Patrick 的祷词:「基督与我同在,基督在我里面、前面、旁边,基督赢得我、安慰我、重建我,基督在我之下,在我之上,安静时、危难时有基督,基督在所有爱我之人的心中,基督在朋友、陌生人的口中。阿们!」这个祷词让我对上帝的无所不在(omnipresence)有更深刻的体会。又发现读到这个祷告正好是St. Patrick Day的隔天,也未免太巧了吧!

在这些灵修材料中,我最推荐《永恒的赞美》。这本书原是为每日灵修设计,内容包括作者对《诗篇》的解释和阐述,最后有一段短短的默想。作者的言语温暖,句句鞭辟入里,内容丰富又有层次。比如作者提到,有些《诗篇》(例如110篇)用来祷告会有点卡,因为不容易把「我」带入,但这篇却让我们偷听到永恒的声音;我们听见父神对子神说话,提到了基督的君尊、得胜和他的服事,也说到我们的安全稳妥,因此我们可以用这篇《诗篇》赞美基督是万王之王,他已经得胜了。

而《耶稣之歌》这本灵修材料,则强调:「《诗篇》绝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在带领我们来到耶稣面前。《诗篇》是耶稣的诗歌本,然而,《诗篇》不单只是耶稣所吟咏的歌,它也是在描述耶稣自己。」(《耶稣之歌》,导论)除了将我们的目光引导到更伟大的大卫——耶稣身上,作者对《诗篇》的解释也有许多精辟之处。例如读到「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 (《诗》34:18),作者提醒:「我们可能会被生活搅扰到心碎、崩溃的地步,但是这些折磨让上帝的同在临近,而且这是其他事都做不到的。」

属灵伟人的《诗篇》心得

除了这些灵修小品,我们也因为读《诗篇》发现一本关于《诗篇》的好书——《翱翔的祷告——从自我到群体的11个练习》(作者:毕德生)。

《翱翔的祷告》提供我另一个读《诗篇》的角度和眼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诗篇》的目的偏向个人得益处:和上帝更亲近、向上帝倾心吐意、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但是这本书提醒我:祷告不仅仅是个人的事,祷告更重要的目的是认识上帝、以上帝为中心。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我们如何可以不再自我。

这本书首先我开始反省:祷告究竟应该用哪种心态? 是把上帝当作阿拉丁神灯,祷告只是那个摩擦神灯的动作吗?作者说:「祷告与个人密切相关,但它从来不是始于个人,也从来不止于个人。」因此祷告不应该只停留在私人行为,例如「向全能神祈求个人幸福的行为或是紧急情况才做的灵修活动」,而是应该「将生命里外结合,使个人与社会产生关联,并处理个人的需求与国家的利益……同时对社会与灵魂都大有益处」。

我也发现,我们祷告的确像作者所说的,常常是从自怜开始。虽然自怜可能是我们开始祷告的契机,可很多时候,却会成为一种试探,即陷在自怜中,享受那种自怜的感觉然后一直走不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在祷告中,让我们的自怜遇上更强壮、更健康的能力……不害怕祷告的结果与一开始所预期的大不相同」。信主之后,我们的老我还在,但如何让老我不要继续掌控自己的生命,而是让上帝、让圣灵来掌控我们,是我们一生的功课。作者一直提醒我们的这种「自我」,其实在很多基督徒,甚至是信主很久的基督徒也还能看到。即在信仰中追求的可能是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荣耀、自己的安舒或家道丰富。这些都不是信仰真正的本质。

信仰的本质是要让上帝来引导我们人生。因此作者提醒我们要舍己和谦卑,即不再是希望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而是认清其实我们是被拯救的人,然后能够谦卑地来到上帝面前,让他带领我们的生命。

结语

我惊讶于自己靠着主的帮助,读了好几遍《诗篇》和好几本好书, 「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在高处安稳。」(《诗》18:33)除了成就感,每天早上操练用《诗篇》祷告,也成为我信仰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诗篇》和上帝对话,聆听并回应他的声音,和他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这让我得以脱掉自我中心,信仰的消费心态,对上帝的属性更加了解,也就愈能信靠上帝。

《诗篇》让我们看到,纵然人生短暂易逝、有许多的无奈和无常、诱惑和试探无所不在,但我们因信有活泼的盼望,因此能够专心等候,以信心回应上帝并赞美上帝。这正是「人在祷告中,从绝望的低谷,转为被上帝所接纳的经历。」(《诗情祷语》,《诗篇》6篇)这也是我读《诗篇》和用《诗篇》祷告最大的收获:祷告如诗,与上帝同行。




参考书籍:
1. 提摩太・凯勒&凯西・凯勒,《耶稣之歌:一年的《诗篇》灵修日程》,杨淑智,(希望之声,2018年)。

2. 毕德生,《翱翔的祷告——从自我到群体的11个练习》,秦蕴璞,(校园书房出版社,2019年)。

3. 华伦.魏斯比,《永恒的赞美:《诗篇》灵修365》,潘秋松,(麦种传道会,2003年)

作者来自台湾,现居美国,在加州能源委员会任空气资源工程师。

本专栏与《举目杂志》、《海外校园》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