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什麼要有社會福利呢?
答:之所以要有社會福利就是因為傳統的家庭和個人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生活的問題,所以才需要社會的力量來幫忙他!
問:那誰會比較需要這些幫助呢?
答:其實,從嬰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中年期到老年期。每個時期有不同的發展任務,接觸到的人、事、物都不相同。前一階段的任務如果無法完整發展,將會影響到下一個階段的發展,使下一階段的適應能力減低,因而產生不同的問題。所以需要不同的福利措施給予支持。
例如嬰兒期需要發展出信任感,此時照顧幼兒者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但是工業社會中許多家庭的雙親都要就業,所以完善的托育服務就十分需要。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的服務群體常常是一個整體性的,也就是會牽涉到接受服務的個人和她們的家庭。所以,完善的社會福利應該是「整套」的。
問:哪些事情可以請「社會福利」幫忙呢?
答: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一個人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接觸到「社會福利」了呢!比方說現在有全民健康保險提供孕婦產前檢查啊,健康保險就是社會福利的一環。
問:「保險」也算喔!那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真是國內的大慈善家了?
答:你說的是「商業保險」,商業保險以營利為目的,並不算是「社會福利」。我們所謂的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險」。這樣吧!我把社會福利的範圍作個簡單的介紹好了。一般說來,所謂的社會福利包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服務。
(一)社會保險:
所謂的「保險」顧名思義就是要繳交保費的方式籌措財源,如果加上「社會」二字就強調是強制全民都必須參加,以此來達到風險分擔以及,所得重分配的效果。而你剛剛說的「商業保險」只有風險分擔,因為是自由參加的。大家比較熟悉的制度是台灣的全民健保體制就是社會保險。
(二)社會救助:
從「救助」二字看來,可感覺這個體系是要幫助那些遇到困難但卻無法自助的人。如果加上「社會」二字為形容詞,可想而知就是由社會大眾幫忙這群需要幫助的人。至於實際推行的辦法,就是經由資產調查(means test)的方式判定其所得或收入是否在貧窮線之下,如果符合標準即給予救助.既然說是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救助工作,財源來源自然是來自稅賦。台灣社會救助工作已經行之有年,大家應該有比較熟悉。
(三)福利服務:
由公家機關、民間營利機構(例如:私立的老人安養中心)、非營利組織(例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或非正式組織(包括鄰里或親友)對於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勞工等各群體的需要,所提供的服務。大家所熟悉的托育服務、青少年育樂中心、職業訓練、受虐婦女救援等等,都是屬於這個範圍的。這個範圍涵蓋的很廣,國內的社會工作系所研究以這個領域為主要研究方向。
問:為什麼要這樣分類呢?
答:因為不同的制度要處理的問題不同,制度背後的邏輯也不一樣啊!像社會救助就是要保障那些無法自給自足的人,它背後的邏輯就是「需要」的概念。簡單說就是接受資展調查後,評定為家境清寒、有需要的人才能夠領至於社會保險,主要的目的在於「風險分擔」。所謂的「風險」就是人生許多的不確定。例如在工作時發生職業災害;可能今天跟老闆吵架了,明天就失業了;也有可能遇到年老時疾病纏身但又苦於沒有固定收入等等。所以我們可以說「買保險」就是要「買個心安」或「買安全」,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態度。當然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就是互助的精神了。以全民健保為例,就是有沒有生病的人繳交保費去幫助有生病的人負擔醫藥費。
問:喔!那福利服務我知道,就是一些直接對需要的人提供的服務嘛!像電視上最近在推動的「老人在宅服務」就是,對吧!
答:嗯!大概可以這樣說。
問:對了!我聽說在台灣的大學科系中有社會學系、社會工作系、社會福利系等等不同系所。這些科系有什麼不同啊?
答:大家之所以會將這些科系混淆,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社會」開頭。雖然它們有共同之處,但是還是有差別的。我做一個簡單的區別好了。
(一)三者共通處:
都屬於社會科學,強調「社會」鉅視層面的觀點。也就是強調社會體系和人類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它們都以「社會」為首。
(二)差異處:
1. 社會學:
1)主要探究社會中的團體(例:家庭、學校,社區、教會等)和社會制度(例:政治、經濟、教育、福利..等)對於人類行為與生活的影響。以社會學理論來探究人類行為和社會問題的成因,所以社會學所學的東西以理論為主。著名的學者如馬克斯、韋伯、涂爾幹、派森思等學者。
2)理論主要可以分為衝突派與功能派。前者以馬克斯為代表,認為社會問題起於階級利益衝突,資本家掌握了生產的工具,剝削中下層,使得社會產生動亂,因此會引發革命。革命將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最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功能派則以後三者為代表,認為各種社會制度與分工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與目的,社會有如一個有機體,遇到問題時會自我調整,使社會得以繼續運作下去,對於社會的不平等,她們認為是在激勵人們向上的心。
2. 社會工作:
1)是一門「助人」的學科,強調以被服務的利益為最主要考量。她們針對人類從出生到死亡不同階段的需要,提供滿足需要的服務。因此服務的對象包括兒童、青少年、婦女、勞工、老人等各年齡層。當然,也可以根據被服務者所在的場所的特徵來區分。例如:醫療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工業社會工作工等。
2)至於社會工作服務的方式主要可分為五大方法,分別為: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研究。這五個工作方法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是再回應人類所在群體的不同的需要,其中包括直接接觸案主(前三者)的方法與間接(後兩者)為被服務者爭取權利的服務方式。
3. 社會福利:
1)基本上是一個科技整合的「議題」,並非是一個獨立的學科。換句話說是整合各種學科(例如:社會學、社會工作、政治學、經濟學、財政學、人口學、教育學、公共衛生...等)共同研討社會問題的成因,並針對問題提出解決之道,以增進人類生活的福祉。
2)社會福利包含哪三大類,我前面有提到了(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福利服務)。以老人年金為例,需要人口學來推估人口老化情況;社會學探究各種社會問題的社會結構性因素;財政學橫量國家賦稅結構是否能夠支應所需的經費;以經濟學來評量福利發展是否會阻礙產業投資與發展;依據政治學的理論研究政黨力量的運作對於社會政策的影響等。
問:那麼我想再請教一下大家通稱的「心理輔導」和「社會工作」一樣嗎?
答:你問到一個最近社工界最熱門的問題了。的確它們兩者真的很像,之所以會很像是因為它們都是「助人的工作」,因此許多專業倫理與價值相近。此外社會工作受到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影響很大呢!現在台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最主要的一派「心理暨社會學派」就是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兩者而產生的。但是兩者還是有不同之處,所以社會工作專業一直希望與心理輔導做個區別,前陣子已經通過「社工師法」的專業證照制度了。
(一)社會工作:
顧名思義是強調「社會層面」的因素對於受服務者的影響,傾向於以社會結構性因素來解釋受服務者所遇到的問題。因此解決之道也就強調社會資源的尋求與運用,因此社會政策是重要的改革焦點之一。必要的時候甚至會動用社會運動的群眾的力量來爭取弱勢者的權益。
(二)心理輔導:
比較是「個人心理」取向,著重人的潛意識、認知、人格等個人性的因素。因此在解決問題上也比較是從案主自身的潛意識、認知或合理情緒等方向著手。即使談到家庭問題焦點也是放在成員互動關係為主,而非如同社工強調家庭資源的面項。
問:還是有點抽象說!!
答:好吧!我舉個例子給你聽。以一個殘障者為例,要讓他過著獨立而有尊嚴的生活,勢必要注重他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需要。「生理的部份」是醫療機構的專長,包括早期「心理的部份」則是希望藉由諮商輔導或心理師的協助,增加殘障者對自我的瞭解,克服退縮或自卑的心理,進而建立自信心。當遇到任何情緒上的困擾時能夠獲得支持。
問:哇!原來社會福利是這麼複雜龐大的工程!聽你說了這麼多,好像社會福利好專業似的,我們一般的基督徒應該怎樣看待、參與社會福利制度呢?感覺我們基督徒很強調要愛人,聖經中也教導我們要幫助窮人,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該怎樣做呢?我在台北車站的陸橋或是路上看到一些乞丐我都會忍不住把我口袋裡的錢拿出來給他們?但是前些日子聽說這些乞丐有些是騙人的呢!還有啊!最近選舉的時候一些政府官員還是候選人一直開老人年金的支票,聽說政府根本沒錢,到底辦不辦得成功?
答:你問的這些問題都很好,也很值得我們思考。不過今天講太多了,好累了,我們以後再把這些問題分門別類,慢慢來討論。所以囉!敬請期待了!
SMS記於199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