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道维 2014.05.18
我本身并不是个常看电影的人,但是去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中,由十九世纪法国大文豪雨果所写作与同名的音乐剧所改编的电影,《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却是我愿意强烈推荐各位朋友去欣赏的。
《悲惨世界》本身是相当长的小说,但是被法国音乐剧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onberg)和阿兰・鲍伯利(Alain Boublil)共同改编成音乐剧后使故事更简化流畅许多。其实就我个人来说,十多年前在美国读书时就在纽约百老汇看过《悲惨世界》的音乐剧,那时就很陶醉在那美丽动人的音乐里,无怪乎它可以与《歌剧魅影》齐名,并列为史上最受欢迎的两部百老汇音乐剧。所以这次与老婆进到戏院来看电影版的时候,我们原来的期待其实并没有很高,只是抱著重温旧梦的心态来看看。当然,大文豪雨果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代社会背景,描述几个小人物如何在个人的罪性,生活现实的逼迫,法律,怜悯,生命的挣扎,爱情,自由与理想的冲突,也是很值得好好欣赏与反思。
其实,当原著小说被改编成音乐剧时若能成功(如同《悲惨世界》的例子),绝对不是因为演员的功力或舞台的声光效果,最重要却是音乐部分的感人力量。但是当一个成功的音乐剧再被改编为电影版本的时候,由於镜头的特写与多数人对於电影效果的期待远高於一般剧场,音乐的力量有时反而不容易被彰显,甚至会因为演员对嘴与演出的不一致而搞砸。记得几年前《歌剧魅影》也被改编成电影上演时,结果却是惨不忍睹啊…
但是这部电影刚开演,就让我体会到它应该是音乐剧翻拍成电影最成功的作品。即使我们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与音乐早已不陌生了,但看到后来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而频频拭泪……。 原来,这部《悲惨世界》电影版是由演员在拍片的现场演出时同步由自己的口中歌唱,而非如以前的音乐剧电影版是先在录音室里录好歌声,再与演员的表演对嘴。所以当这些歌词被唱出来的时候,与演员的表情、肌肉动作并内心情感合而为一的!即便歌唱的部分可能稍微逊於百老汇里天天表演的职业歌手,但是却是由演员在当下的情境由衷所出,若再配合上电影情境的精心设计与取镜效果时,整体的感染力是更超越单纯的原来的音乐剧,更直接感动观众的内心。
以下是电影幕后花絮,说明这一点对整部戏剧的重要性(有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jL51bO8w9w
因此,我个人认为《悲惨世界》本身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改编成这部电影后不但仍保有细腻的历史质感(长度)与丰富的人物角色(广度),更有第一流的音乐与歌曲来刻划出内心的情感(深度)与音乐剧所达不到的完整视觉表现(亮度)。单纯以电影来看,也许此片仍有场景转换上一点小瑕疵,但能在这四种向度都有这般精彩呈现的重量级作品在历史上应该也算是稀少了,很值得我们再三品味。
以下我就以网路上找到的《悲惨世界》中很有名的一曲:I dreamed a dream为例子,由两位歌手演唱:前一个是前些年因为在英国选秀节目唱这曲而声名大噪的苏珊大婶所唱,而后一个是《悲惨世界》中的女配角,芳婷,在剧中所唱。前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aFFlR17k8U是在选秀会中的表演,虽然整体的歌声非常棒,但表演的环境与歌词内容完全无关,反而在许多掌声与惊讶声中很难再感受到歌曲中本来凄凉可悲的情境。简单来说,观众听完后并非因这首歌而感到悲伤,也许这样的诠释方式虽然表现歌手的美声,却反而让歌曲本来的意境被遗忘,不能说是没有遗憾的。
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QIYxS-Q00后者却是在一个年轻母亲被情人抛弃,虽然尽力工作,却仍养不起自己的女儿时所唱出,想要表达在被自私黑暗的社会一连串压榨欺负与病痛折磨后,在绝望离世前所奄奄一息地回忆,歌曲中甚至夹杂著一些悲愤的哭泣声。可惜这片段只是电影的剧照剪辑,也并没有完全反映出演唱那段时的情境,但已可使我们感受到其真正的情感,并为之悲伤流泪。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王道维的部落格
音乐剧《悲惨世界》简介
《悲惨世界》中的盼望
讲座:生命总有伤痛时--孩子你忘了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