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急澗山嵐【前期文章索引】

同志與教會間的第三條路──舉辦「友善交流座談會」的行動記錄〉 王道維 2017.03.12

台灣社會與教會內部因為同志議題而產生爭議更是一波接著一波,對立愈形劇烈。其實在這些檯面上動盪衝突的背後,隱藏著更多斑斑血淚的故事與對價值理念的不捨堅持。「友善交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為這些來自不同背景卻都有上帝形象的善美心靈創造和解與聆聽的空間,或許能在這些激烈對立當中,尋找那傳說中在基督裡才能實現的合一。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被愛的?〉 南森.傅士德 2016.08.14

分享自己的時間,不就是人類犧牲的極致表現嗎?時間讓我們曉得自己是被愛的。在被孤立或悲傷的期間,當某人分享他們的時間,那不只是意義重大——那是一切。

回到詩人的家鄉〉 蔡麗貞 2016.02.28

本書針對路加福音幾個精彩的比喻,作者筆法如數家珍,讓這些詩人與農夫現身說法,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回到耶穌當代的生活場景,最終再帶讀者進入信仰省思與生活實踐。

從啟示錄看宣教:天地大戰〉 陳濟民 2015.12.27

在啟示錄中,上帝將主耶穌在世時所成就的救恩,帶到最高峰。因此,真正要傳揚的不是世界毀滅的信息,而是神要運用祂的大能,使這罪惡和死亡的世界變成新天新地。

在聖靈裡委身─「恩賜委身觀」初探〉 應仁祥 2015.10.25

看過兩個極具天分的年輕人,恩賜非常相像。其中一位的恩賜,發展的速度,遠高於另一位。仔細觀察發現,前者的學習動機,是為了更有能力幫助別人;另外一位的動機,純是為了自己,不太在意能否幫助人。

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思考神?〉 謝木水 2015.07.05

「誰能保證明早的太陽必然從東方升起?難道科學不也是一種已知又接受未知的信心嗎?」忽然間,這個問題讓我看見我之前所有理性的提問都問錯了,因為或許在本質上信心與理性沒有多大的差別,都可能是渴求真理、認識真理和接受真理的「功能」。

從領受到給予的生命週期-與歲月和好〉 盧雲 2015.06.07

年老就是輪子轉動,從領受到給予、活著讓死亡有價值,以此完成生命周期。不必隱瞞或否認年老的事實,而是去瞭解、認可,並且經驗到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有生命的奧秘在其中向我們彰顯。

每天早晨,與神一起展開新的生命〉 潘霍華(Dietrich Bonfoeffer) 2015.05.03

每天早晨都是我們生命的新開始,每天都是完整的結束。當天的憂慮和擔心,就在當天結束。一天已經長到足以讓我們找到神、或失去神,持守信心、或落入羞恥。

永恆的議題:父與子〉 白崇亮 2015.04.26

做父親的總難於明白,為什麼當自己想要靠近子女,子女(特別是兒子)卻經常用冷淡的態度來回應。這個世代中充滿了對子女關係滿是挫折、不知所已的父親。「父與子」這項議題,並沒有因時代的轉變而變得更為容易。

失去,乃是發掘新生的契機〉 巴恩斯(M.Craig Barnes) 2015.04.12

每個人都曾面臨重大失喪。曾經珍愛的事物被奪去,迫使他們要作出驚人的抉擇。

« 前一頁 | 10/20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