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曉亭 2018.06.10

  圖片提供/123RF
 
  關心他?還是關心他「去不去教會」?
  有啥不一樣?
  差多了!
 
  「關心他」=「關心他去不去教會」?
  這個方程式大概只有基督徒看得懂。
 
  關心他就是把對方當朋友,三不五時問候一下,至於他要不要去教會,或是信耶穌,那都是對方的事。
  只不過,我們習慣的關心方式幾乎都是「關切」。
  這種文化不是只在教會,根本就是從小在家練出來的。
 
  從小到大,父母關心小孩就是強迫他做對的事,管你願不願意,喜不喜歡…
  從寫功課,練琴,做家事,我們成長過程很少「享受」我們正在做的事。
  我們的「享受」是「做完該做的事,然後再去做你想做的事」。
  所以忍耐痛苦之後就可以看電視,打電動或是出去玩。
  就這樣,我們也忍受上班上課,享受下班放假,忍受週間,享受週末(基督徒連週末都沒有,嗚嗚嗚)。
  當我們無法享受當下正在做的事,我們就需要一些「宗教儀式」也就是基督徒所謂「教會生活」來調劑沈悶,這其實就是「聖俗二分」。
  在這樣的文化底蘊下,我們關心一個人理所當然就要他做對的事,稱為「去教會」。
 
  去教會當然是好事,問題是,到底是「忍受」還是「享受」?
  如果是「享受」,人家不會自己想要去嗎?何必我們三催三請兼動員。
  甚至於,捫心自問,要是有所選擇,我們自己搞不好都不想去咧。
  故此,教會鄉親哪,我們關心人家就關心人家,讓人家覺得溫暖而非壓力,這個習慣不改,從家人到朋友,都深受其害哪!
當1.5代走進教會
當你的心轉往別處
溺愛病毒,入侵教會




 轉寄
 轉寄 站內文章搜尋
站內文章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