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曉亭 2018.03.04

  圖片提供/123RF
  您關心家人嗎?
  答案幾乎都是正面的。
  您「了解」家人嗎?
  那就不一定啦~~~
 
  老婆關心老公去哪裡,跟誰見面,下場可能是一頓大吵…
  父母關心孩子的課業,叮嚀少上網,早睡覺,下場或許是孩子離家出走…
  顯然,「關心」的方式會決定結果的好壞。
 
  什麼是不受歡迎的關心呢?
  1. 用囉唆表達關心
  2. 用擔心代替關心
  3. 用規定執行關心
  4. 用審問落實關心
  5. 用強迫表示關心
  6. 用責罵取代關心
 
  糟糕~~~
  怎麼都是我們對待身邊人的方式呢,不用這些方式,根本就不會關心了啊~~
 
  別急,可以試試看底下的方式:
  1. 用服務送上關心
  2. 用讚美表達關心
  3. 用禱告執行關心
  4. 用溝通落實關心
  5. 用陪伴帶來關心
  6. 用認同迎來關心
 
  只不過,就算用正確方式表達了關心,仍然未必了解對方。
  很多夫妻與親子之間的理解其實都是單方面的,我們「認為」自己了解對方,但是對方不一定同意。
  了解不只是來自觀察,更是來自溝通。
  如果對方把某些部分隱藏起來,我們就會觀察不到或是察覺錯誤。
  何況,每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不一定等於他心裡真正思考的。
  一個人在想什麼,追求什麼,渴望什麼,幾乎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要看他成長過程。
  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被引導被開啟,很有可能他的發展是扭曲的,連他自己都沒發現。
  「了解」一個人來自深度的溝通,對方願意告訴我們來自我們有開放的態度。
  人是很脆弱的,對方表達一次,我們不想聽或是辯解甚至否定,他就不想再說了。 真正關心一個人就要了解他。
  你了解身邊的人嗎?
  讓我們問問自己~~~
賓至如歸的溫柔鄉
懷念媽媽
很想做個有用的人




 轉寄
 轉寄 站內文章搜尋
站內文章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