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牧人》(Good shepherd),吉恩·巴蒂斯特·德·尚帕涅( Jean Baptiste de Champaigne),17世紀。(圖片來源/WIKIPEDIA) 神甦醒我靈魂,引導我走義路 繼續看下去,還是同一個意境。「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現代人認為靈魂是講到人的內在,中國文化想像空間更多,靈魂出竅等,但聖經中的靈或靈魂就是指「全人」。你真正是誰,一個人到底如何,終有一天會暴露,所謂日久見人心。所以這裡的「靈魂甦醒」是指神會讓你全人更新而變化。非常奇妙,大衛是在失去一切時表達出神是他的牧者,他必不至缺乏。第一個表現是神給他一個安舒的環境,第二個表現是讓他的全人更新而變化,他會完全被神改變。 緊接著下一句經文表達這種改變的目的,為什麼神要讓你不至缺乏,讓你躺在青草地上和可安歇的水邊,讓你的靈魂甦醒,這些是息息相關的——為了引導你走義路。 神做的一切都有目的,就像父母對孩子有目的。我們是神的兒女,神是我們的慈父。一個稱職的父母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嗎?為何我們好像希望神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呢?我們對神的期待是要什麼給什麼:缺錢了要錢;吃鴿子肉膩了要換龍肉吃;丈夫要身體更好,妻子要青春常駐;我不指望長生不老,健康就好,最好不用經歷重大的病痛,在睡眠中被神接走。我們可能會對神說,我的要求不多,我是乖孩子,所以期待神能滿足我……但神要我們走義路。 義是神的義,就是神的路,神要你走的路就是義路,每個兒女的路會不一樣,但走的都是神的路。比如說神要我走的路,就是來到中國,植堂、教導、幫助,這是神要我和我一家走的義路。神對你帶領的義路是什麼,這是你要禱告尋求的,只要你是為神而活,你就不至缺乏,能躺臥在青草地,安息在溪水邊。你現在面對的艱難和挑戰,我也經歷,我跟你一樣渴望解脫,然而同時,我卻能在信心裡誠實地說這就是我的青草地,是我安歇的水邊。因為耶和華與我同在,祂讓我在這裡,祂讓我的靈魂甦醒,這就是祂帶我走的義路。不管什麼艱難困苦,神必帶領,這就是我的喜樂和安息。如果你不明白這點,明天給你1億,送你到美國最安全的地方,讀最棒的學校,你還是不會安息,你仍會像一隻可憐的羊,時時受到驚嚇,很容易中魔鬼的詭計,很容易受罪惡的誘惑,而當你在美國出事的時候,身邊的親友更少了。 怎麼知道這句「引導我走義路」是可信的呢?神也給了答案。神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給你,因為神是「為自己的名」。聽起來好像是很自私的答案,但幸好神給的是這個答案,如果神不是為祂自己來塑造和帶領你,那才真糟糕。為什麼用在我們身上最糟糕的答案,用在神身上卻是最好的答案?因為人都軟弱,有自私和偏見,有罪和邪惡可怕的一面,雖然也有美好的一面。但神卻是完美的,在祂裡面沒有軟弱,沒有羞愧,沒有絲毫的罪,所以這是最可信的道路。 或者再用神學來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知道神有很多屬性,聖潔、公義等,但聖經中有兩句話最能表達神核心的本質和整體屬性。第一,神是靈;第二,神是愛。不是神有愛,神有情感,而是表明愛就是神的本質,跟神是靈一樣,神一切作為的出發點都不離祂的愛,就連懲罰和毀滅都充滿了愛。今世的觀念認為愛只是情感,所以濫用愛。今天我愛你就在一起,明天我不愛你就分開。我們只把愛當成一種正面情感,覺得產生負面情感時就沒有了愛。但神是愛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父母生孩子後都非常開心,但很快發現孩子說哭就哭,說鬧就鬧,怎麼辦?不愛了嗎?當然不是,父母的心情也許五味雜陳,甚至慢慢從正面情感轉到負面情感,但對孩子還是愛。因為愛,就儘量讓他不哭,因為哭是表達不舒服。在煩惱吵鬧之中,父母的情緒不可能會好,越來越負面,但還是持續無私地努力讓孩子不哭,這就是愛。 愛跟情緒不一定匹配,可以有負面情緒的愛。就像有時候,夫妻會吵架是好事,表示還在乎對方,不是無所謂,否則根本不願跟對方浪費三秒鐘。神是愛,表達出祂對我們永遠是用愛的方式,用委身和捨命的方式來帶領我們,包括祂管教我們的時候。神是因為深深愛你,才會管教你,塑造你,才會先讓你承擔一些痛苦,學習能夠活出祂的樣式,這些都完全是愛的表達。神是為祂自己的名引導你走義路。 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來中國,我的回答就是跟隨神的帶領,走祂的路,如果我給你其他答案,那才糟糕。比如說我愛中國人,可中國人也有不可愛的地方,那我就三年後再來?或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好,中國菜好吃我就來,那如果發展不好,覺得吃厭了我就會拜拜。或者,覺得中國教會很積極我就來,但不積極時我就可以走了?如果把答案放在別處,就會墜入一種危機,魔鬼就希望你這樣想。 聖經的答案是很高大上的,因為這才是真正的核心追求。同樣的,交友嫁娶,答案太實在會有點可怕。長相好就在一起?外貌會變的。興趣相同就在一起?興趣久了會膩。把感情建立在這些條件上,聽起來合理,其實最不合理。當我說我愛你,是不管你怎樣,我都以愛為根基去追求你;無論你好不好,我都照顧你,勸勉你,我的人生環繞著你;我無論想什麼,都先想到你,這才是愛的表達。當聖經說神是愛的時候,就立定了基礎神學:神是愛。你覺得神坐在寶座上每天在想誰?祂在想你,想怎樣讓你變得更好,怎樣把你塑造得更有天國的樣式,讓你更像祂的兒女,所以,神就是愛。那神表達愛的方式是什麼呢?有時候你跟祂要糖,祂卻給你吃更健康的;你想要家財萬貫,祂卻先讓你過艱苦日子,你就生氣了。但神愛你,祂是為自己的名引導你,祂自己就是最好的答案,因為神是愛。 死蔭的幽谷中有神親自安慰 接下來,「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如果1-3節是神在天國彰顯的美景,第4節就是大衛印證出來的。對大衛而言,死蔭的幽谷跟美妙的環境是並存的。為什麼大衛會這樣反思?因為他確實在死蔭的幽谷,他被逼迫到隨時可能被殺死。 死蔭的幽谷是一個意境奇妙的隱喻。如果你走到谷裡,就是沒有別的路了,你要麼往前,要麼往後。古代打仗最喜歡在谷中埋伏,讓敵人沒退路,谷就是一條狹窄的路,你只能一直勇敢地走下去。死蔭的幽谷原文的意思是籠罩在死亡裡,這是一條死亡籠罩之路,行在這個谷裡,死亡隨時向你招手,隨時威脅你。還有一層更深的表達,這個「蔭」的原文是影子和陰影的「影」。影是什麼呢?小時候有沒有玩過怎樣逃脫你的影子?長大才發現影子就是如影隨形的,有你才有影子,意思是這死亡如影隨形地跟著你,不是你做什麼就可以逃脫的。這是否也像今天我們的處境:不管做什麼好像都是死路,無論投資學業、商業,還是找工作為人打工都是死路,結婚的成功率越來越低,生小孩又不聽話又會啃老……所以現在大家都想躺平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死蔭的幽谷很貼切地描繪出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走哪一條路都是死。 可是大衛卻說他「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不怕遭害是回應著死蔭幽谷,大衛有信心,知道他必不缺乏,死亡的威脅和罪的誘惑都沒用,為什麼大衛可以如此?接著是最關鍵的一句話:「因為你與我同在。」注意大衛對神稱呼的轉變,1-3節是第三人稱,祂、祂、祂,到了第4節,變成了第二人稱的你。通常說「他」有點距離感,但講「你」時就是親密感了。在第4節,神不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變成在你面前的神,變成跟你如影隨形的神,所以大衛不怕遭害。我們雖然真是在死蔭的幽谷,可是真正跟我們如影隨形的是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神跟我一起走,所以我就不怕,這是我們的領受和追求。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以前的牧羊人是拿兩根棍,為什麼呢?牧羊人有時要打猛獸,如果把竿打壞了,羊就不會再跟牧羊人,因為羊是只認竿的奇妙動物,所以打猛獸一定要用杖,卻要收好竿,不能打壞竿。現在的牧羊人只拿一根棍,因為現在獅子老虎都關進了動物園,牧羊人可以放心地牧羊,不用再拿杖。 神在危難中保護我們,神也在黑暗中帶領我們,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會讓我們害怕呢?(待續)
※本系列文章授權自生命樹輔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