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三育四集》

不让光阴付流水

课堂上,阿辅、阿祥、阿舜、小强这几个孩子老是无法好好安静上课,除非是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唱作俱佳地讲著精彩故事或他们刚被威胁恐吓或被处罚过,不然绝不可能安分上课。这些孩子并不恶劣也不笨,只是不爱读书,喜欢动态活动,像是喝了太多蛮牛一样精力旺盛,课堂上的东西吸引不了他们,但下课时的舞台上他们是老大,课堂外的天空自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我常想:那些在课堂上坐不住,学业成就低落的孩子,他们的想法,有谁曾细细去了解?他们一天又一天没有目标无所事事地过日子,有谁重视?

国三为了拼学测,学校进行英数理三科的能力分组,这样的孩子,当然被分在B组。虽然在B组,学校生活一样是上课、考试、写讲义、写测验卷、检讨……,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安静坐好,要跟著老师的讲解、考试的进度而行,因为,你们一样要考学测,学校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的。

直到现在,能力分组已成定局,你们当中在B组的人还是常忍不住问我:「老师,为什么要分组?有什么好处?」我听了心疼,也很想问和你们一样的问题,但问了又有何用?我一直觉得分组的确对A组的同学有帮助,因为可以提供他们一个较有竞争性的环境,也让老师上课可以加深加广地多讲一些;但对B组的孩子们而言,似乎没有任何好处。在B组,想念书的无法好好念书,不想念书的也只能呆坐枯坐或吵闹睡觉。我真的很想说: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念这些东西,为了拼考试,买了一堆讲义,订了一堆考卷,所学的东西早已不是国中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了。这些东西对愿意念书的孩子们是有其必要,但对那些不愿意读书,成绩很烂的孩子而言,究竟有啥意义?

在学校,评量每个孩子成就的标准就是用一堆考卷和测验的分数,不论能不能读书、适不适合读书,都一定要在学校的统一进度、统一教材下,不断的测验。

我常很疑惑,教育如何能用统一的教材一致的进度一样的方式去教导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在这样的教育下,有些人只能不断地被证明自己永远不及格、永远比不上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其实,那些永远考不及格的孩子,也有他们可以做得很棒的事,只是在校园里无从发挥,也无从学习让他们的技能更精进更正面发展。我一直盼望国中校园里能开设更多技艺教育的课程,让这些不想读书却能学习好好做事的孩子们有更多机会证明自己很棒,给他们更多成功的经验,带著他们的心喜乐飞扬。

像阿甫,这个过动的孩子其实是多才多艺的,联课活动参加话剧社,表现极好,说学逗唱样样不含糊,可是要他好好坐著听课却使得师生双方都痛苦。像阿祥,虽然国三了,说话却总像幼稚园小朋友一样可爱,有一次,老师的麦克风坏掉了,他和那个聪明却讨厌读书的阿舜一起在下课十分钟内就把麦克风搞定了。像小强,讨厌写字讨厌考试,但做起资源回收或劳动服务却尽善尽美,令人总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有为的青年。像小光,厌烦听课,满脑子整人点子,手艺精巧,曾用纸卷成长条状做成蜡笔样,许多同学都以为那是一支真的蜡笔,连老师都赞叹连连……。这些孩子其实都很棒,但成绩单却永远是红字,每天来学校只是等下课等吃饭等睡觉等放学,学校之所以吸引他们,是因为有一群死忠兼换帖的好朋友。

如果,在习得学科「基本」知识之馀,能辅导他们学些技艺;
如果,测验的题目不那么难,每个人不一定都要考一样的题目;
如果,能不强迫他们和大家一样要写那么多加深加广的讲义和考卷;
如果,能多提供他们机会去正面地表现他们的特长并给予赞美鼓励;
如果,教育能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们适性发展;
如果,家长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孩子,不再存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我想,这些孩子会更懂得自尊自重,师生双方会更快乐,冲突会减少,他们每天来学校的时间会更充实,脸上会更有光彩。「如沐春风」的教育理想将不再是神话;「因材施教」不再是口号;「多元教学」不再是打高空的空话。

我深深期许在国中阶段就能开始落实技职教育,让这些孩子的光阴不再付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