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美,美在其中的情意。张潮在幽梦影中曾云:「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也。」曹雪芹写红楼梦亦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四书五经、十三经、一部史记、四大小说、一部古文观止、四大韵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许多相传至今的中国古籍,皆是古今至文,里头凝练著历史中人物的心情、生命中的悲喜,他们将这些生命经验用美丽且真情动人的文字记录下来,因为其美其真,所以浪去潮回,在时间的考验下,仍然留存而成为经典。
长期以来,校园中的国文教学普遍存在著一个问题,这也是在考试领导教学引导读书方式的台湾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篇篇美丽的范文,因为考试的需要,上起课来总被切割得零零碎碎。要注意文中字的形音义,偶尔还要分析这个字是造字六书中的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字?还要比较这个字出现在别课的某个句子中,其字义读音是否相同?老师的头脑必须像网站的搜寻引擎一样厉害,输入此字,一至六册的课文中凡是出现此字的句子就要一一列出,好帮助学生做比较以便应付考试。教学中常常还要研究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或者这句话总共用了几种修辞?这个字的词性是什么?在另一句或另一个词中的词性是否转变?然后再一一做比较。只要遇到成语,通常要做词语结构分析,分析这个成语每个字的词性。但是有些词性实在是不清不楚,说它是动词也可,说是形容词也通。上完整课还要研究这是篇论说文或抒情文还是记叙文?是记叙文中的记人还是记物还是记事或记游?是用第几人称的立场写的……。凡此种种琐碎的功夫,搞得学生早已无心欣赏范文的美词佳句和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意,也搞得老师一个头两个大。回到办公室后不得不把时间耗在讨论这个字是什么词?这个字在一字多音审定后该如何念?讨论后有时仍莫衷一是,使得身为国文老师者愈来愈心虚。这不是我们自己找罪受,实在是因为这些都是考试要考的东西。考题多变,比人生还无常,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大学专业养成教育不过四年,就算皓首穷经,终日钻研故纸堆,又如何能读遍浩瀚无垠的典籍?出题者有时出个从没读过的诗词或古文,就能搞得诸位国文老师人仰马翻,处处问人,没有人问也不能问神。面对这样难搞的题目,只有轻轻一声叹,无奈地承认自己不会,然后告诉学生:「送分!」,接著是一片欢声雷动……。唉!
其实,这些繁琐的功夫都是要帮助学生更能欣赏范文之美,能分析文章作法,进而增进自己的作文能力。但是,在国文教学中,这样的理想并未达成,反而是本末倒置----只求学会这些琐碎的东西,至于文章美不美?作者感情是悲是喜?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人生功课?对这些面对科科繁琐科科要念的学生而言,说白一点,还真是----与我何干!
如今,高中国文课本大纲审定决定删减古文的篇数而引发了古文大论战。同意删减者多表示古文已不合时代潮流,其中虚字太多,一大堆的之乎者也呜呼哀哉,使得学生徒呼「阿哉!」造成学生莫大负担。这是事实,会有这种声音出现,也根源于国文教学中琐碎的文字训诂功夫繁多,情意教育缺乏。
对于要不要删减古文篇数我没有意见。因为写得再好再美的诗词歌赋或文章,只要被编入课文,经过上课的切割和考试的洗礼,在这样繁琐沈重的担子下,学生往往很难咀嚼出其中的美好。我只希望古文中的美丽与血泪能传给这一代的孩子们。当他们失意旁徨时,随口吟诵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读读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藉著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如此狂放一下,轻时傲世一番,帮自己疏导情绪。当自己猛钻牛角尖看不开时,想想苏轼在超然台记中写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再想想千古知名的前赤壁赋中所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或吟咏其词「贺新郎」: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此反覆吟诵,是否释怀了些?
或与所爱之人见面无由相思无寄时,诗经「郑风.子矜」: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是否恰恰为你表情达意?当面对失败耿耿于怀时,何不看看一代史家司马迁如何评断汉高祖刘邦所谓的成功和楚霸王项羽所谓的失败。方知成功与失败之间有太多微妙之处,成功不一定是成功,失败不一定是失败,史家的眼光如何看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又将如何定论?从中亦可感受到一个史家的胸怀与眼光,在这时代是何等缺乏!
所以,把诗词古文给孩子们吧!不一定要编入课本,也许可编成「强制阅读」的补充教材。不考虚字比较,不做文字训诂这些琐碎功夫,考考背诵、默写其中一段,谈谈最感动最得帮助的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何与文章相印证。让文章贴近生活而非只是考试工具。我相信文字自有一种力量,尤其出自真情真性传诵久远的文字自有其价值和力道。总在吟哦之间,胸中郁郁之气可以随之倾泄而出,文字或深情或不平或喜或悲或怒或疏狂或明心见性,总能和我们的感情起共鸣,使得文字有如传说中的千羽鹤,载走伤痛者的眼泪。故而传说文字始成,「天雨粟,鬼夜哭」,足见人们早已识得文字的力量是直可道破天机,撼动宇宙,直指人心的。盼望这些美丽的篇章能让孩子们反覆吟哦成诵,刻印成心中永远的座右铭。当写文章写情书时,当情路坎坷时,当怀抱风木之思时,当生离死别之际……,这些文句便是最好的材料和安慰,和生命产生共鸣,为难过到只能临风流泪对月长叹却无法言语的人道出心中最深沈悲痛隐忍幽微的情感。
这些横空出世才情洋溢的前人,写尽人事之沧桑,这些文字散发出的热力,曾经照亮许多人的生命。郑愁予在其「野店」一诗中写著:「是谁传下诗人这行业,在风中点起一盏灯」。如今,这些美丽多情的古文也正像风中的一盏灯,飘摇不定,明灭闪烁。深盼这些曾经给人力量、价值无限的风中之灯仍会在风中继续发光、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