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上有个母亲问,「怎样可以教出资优儿?」结果引起一堆网友的炮轰。大家理论大致是鄙弃这种想要教育出资优儿的心态不正确、会给孩子太多压力、、、等等。然而若是这位母亲换个其他的问法,如「怎样使孩子在学前会识字?」「怎样让孩子在学前就会爱看书?」「怎样培养孩子有绝对音感?」「怎样给孩子有数字概念?」绝对是不会受到攻击。但其实说法不同,骨子里一样。也就是其实每个作父母的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孩子可以透过教育成为资优儿,或者换个说法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人、要成功。
「不输在起跑点」这句话几乎成为家有稚龄儿童家长所尊奉的真理。我所有的朋友无论是教会的、团契的、或非基督徒友人,每个人在怀孕的时候总会听上几卷古典音乐(耳机不是用耳朵听,是贴在肚皮上给胎儿听),夸张一点的还有人挺著大肚子努力算数学,希冀胎教能使孩子爱上自己讨厌的数学。
孩子出生后,道具更多。识字卡(闪字卡)、数棒、录影带、录音带、蒙特梭利教具、各种幼儿童书、、,让孩子沈浸在全方位的学习环境里。作父母的自己也一边读著坊间所购买的关于教育天才儿童(或资优儿)的理论与实践书籍,努力学习。所有的一切关注,都是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点」。
「不输在起跑点」甚至严重到成为作家长的压力。「隔壁的三岁的小明现在会 2+3=5,我家同龄的阿妹连一数到十都数不太出来,怎么办唷!」「教会儿童主日学那个一岁半的小娟会认 60 个英文单字卡,我家的阿弟还比她大两个月,还只会叫爸爸、妈妈、与吃奶奶,以后如何是好?」于是心中暗暗发誓「好!老娘我就拼了,每天盯著他们练习识字卡、数字卡、、好迎头赶上。」但是做没几天,孩子吵闹不肯学习、自己也后继无力,终于宣告放弃。
「不输在起跑点」其实背后的观念是认为「多一份耕耘、早一分努力,就必能早一步领先、早一点收成」,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当然越早起步越好。但是人生的情况有时像登山,不一定先出发的人会先到达顶点。有时,先出发的人反而遇上天候恶劣而被耽搁,或是体力平白无故因为山里的一些突发事故而耗损,竟然使得晚出发的人先到达终点。这种情形常常会令早一步出发的人开始怨天尤人,或咒老天无眼,或叹命运多舛。
学习其实是一辈子的事。三岁还不会识字,不见得日后国文比不上三岁就会识一百个单字的孩子。五岁还不太会数字的,不见得日后数学输给已会简单加法的孩子。一些研究报告早就说明这件事,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加上坊间很多书籍背后是为了贩卖教材图利,所以大量出版许多看似教育理论的书籍,不断强化(或者说恐吓父母)「不输在起跑点」是唯一真理。反而真正的学术研究报告,少人去看。也可以说,这种研究报告不容易被营利为主的出版社出版,大都留在大学图书馆里生灰尘。
我们去看人物传记,很多名人(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拿破仑、毕卡索、邱吉尔…)都是小时候成绩不突出,甚至很烂的学生。不提这些伟人,静下心来,思索我们自身与周围朋友的人生,这些例子更是俯拾可得。拿信望爱资讯中心作例子,技术组里有人是大学机械系毕业后才开始学电脑,如今在大型企业靠写程式吃饭。WWW 写专栏文章的同工,都不是中文系毕业的,有人甚至小时候作文烂得一塌糊涂,上作文课觉得很痛苦。我还认识一位现在在圣经公会帮忙翻译圣经的女士,她本来学心理的,四十岁以后受呼召才去神学院学希伯来文,十几年每天泡在希伯来文里面,如今功力进深到可以翻译圣经。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并非先做什么,日后就一定如何。然而我们常常误以为「不输在起跑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出发时间」的考虑只不过是影响成功因素中的一项,并非全部。我自己觉得影响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寻求上帝在我们身上的计画为何?」找到上帝在自己身上的计画,于是对自己有信心、遇到困难有祷告与众弟兄姊妹的扶持,朝向一个固定的目标,日以继夜、勤奋不断,终究可以完成上帝交托的使命,这就是成功。
当然这里不是要否定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是要给懒惰不重视孩童教育的家长找藉口,而是要说明教育是一辈子的关注,不用为了孩子眼前不佳的表现而受挫。并且与其担心孩子小时候输人,或许早一点带他们认识上帝,明白上帝要怎样引领他们,让他们找到真正的学习动机,一辈子主动学习,才是最上乘的教育。
欢迎参观
美满家庭与
雅歌族♀♂,与作者对话
如欲参与讨论,请先至 信望爱 WebBBS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