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

霓裳羽衣的低回□电影《十面埋伏》观后感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渔阳鼙鼓,霓裳羽衣,水袖轻抛,翩翩起舞,歌尽桃花扇底风。这是气势磅礴,动人心魄又温柔婉约的歌舞场面。

秋山红叶,闲潭落花,修竹绿林,皑皑白雪,青山隐隐水迢迢。这是唯美浪漫、恰如桃源仙境的自然美景。

电影「十面埋伏」的情节虽嫌简单且略带荒谬,甚至是三言两语便可道尽,但看完电影,彷佛都市的灰色森林也沾染了自然美景的色彩,心中更有些东西不断低回著……。

不知您是否发现剧中人物都没有名字?只知道他们叫----「刘捕头」、「金捕头」、「小妹」、「大姊」。名字是和一个人的生命性情音容笑貌结合在一起的。当你爱上一个人,念著他的名字,便彷佛他的生命能量正在你周围流转,念著念著,心也开始甜了起来。记得电影「神隐少女」中的汤婆婆,她要控制一个人之前,先偷走他的名字,当那人忘了自己本来的名字,也就失去了本来的生命色彩,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剧中人没有名字正象徵了这些人是不容许有个人生命自由的,是不能表现出个人感情和生命情调的。

刘捕头爱小妹,这是他生命的重心,是他最大的快乐,却得顺从飞刀门的安排到官府作内应,牺牲自己的感情,放下自己的最爱,三年无法和小妹单独相处,互诉相思。而小妹,雪肤花貌、倾国倾城,是个才貌双全色艺俱佳的绝色佳人,却因为是飞刀门中人,不能随己意选择自己的爱情。她的姿容是为了飞刀门,她只能顺从安排,多次以美人计色诱官方之人,和官府对决,这是一个美女在飞刀门的唯一用处。她说:「这里许多人都叫小妹,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穿著一样的服装,戴著一样的帽子,梳著相同的发型。小妹不必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有门派以外的情爱,她只是一位为飞刀门效命的女子。门派是她的世界,她的父母,她的上帝。

当小妹觉醒到生命该有选择的自由时,她想做随意的风,效风而行。那一刹那间,她绽放笑容,一脸天真无邪,希望自己的生命单纯到可以「非官非民,无党无派」,我就是我,不是飞刀门下之人,不是官府的捕头。没有谁和谁的恩怨,没有官与民的对立。伫立风雪中,刺骨寒风浇熄不了他热血的抉择,在两难间,她选择了做「随意的风」,她选择对得起自己的感情,她要品味生命的自由。于是纵马相随……。然而,人心十面埋伏,真的是任你插翅也难飞。一旦想飞,效风随意而行,就会飞刀毙命,行不得也,是要付上生命的代价。这样的结果是个人的抉择错误?还是体制错误规范错误?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对一句台词印象深刻,是剧中反覆出现的一句台词,也是金城武自言最爱的对白----「回来,为一个人」,。可以为一个人做出攸关生命的抉择是幸福的,却也是不幸的;这生命是自由的,却也是不自由的。虽然可以自由选择为所爱牺牲奉献,但在门派的重重限制下,想为一个人做什么时,又如何真能为他做什么?

这部电影没有所谓的好人坏人,飞刀门不是坏人,官府亦非好人;也没有对与错。整部电影模糊了黑与白,没有大仁大智或大凶大恶之人。电影中不讲所谓官逼民反、不去强加世俗的价值在人的身上而形成所谓的好人坏人。选择忠于门派,不一定对;选择忠于自己的感情,也不是错的。影片中只要你去思考生命的自由与抉择,思考人性的本质----为了追求生命的自由而陷入矛盾和挣扎的两难中。这矛盾挣扎来自本能中的欲望和飞刀门门规(道德规范)的冲突。门派的规矩成了灵魂的枷锁,然而,被枷锁的灵魂,一样会耽恋于人间自由的情爱。也许为了自由抉择而付上极大的代价,却是真实的人性。为了对得起小我而背叛大我,你能说他不忠吗?自古道统思维提倡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十面埋伏」却引领我们去质疑该为大我而牺牲小我吗?剧中的小我表现出来的是真情流露、热血沸腾的;而大我却是冰冷的门规、无情无我的牺牲。大我使得安身立命不得随己意,浪迹天涯只能是梦,否则就得付上生命。

在此,我们不妨想想中国自古以来的道统(体制内)与非道统(体制外)。中国的道统自尧舜禹汤周公孔子一脉相承,讲的是儒家忠君爱国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倡导的是忠于大团体,牺牲小我,看不到个人生命色彩。许多人在这道统下,不能照著自己的意思生活,只能压抑真性情,为的是完成所谓的「忠孝节义」。古代传统中国社会的寡妇不能有情欲,终其一生,不能穿彩色的衣饰,不能露齿大笑,一辈子只能等著死后那个冷冰冰的贞节牌坊。但卓文君逆了传统,她勇敢地回应了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月夜琴挑,和司马相如私奔。她不认为寡妇就要一生埋葬爱情,只能守寡等贞节牌坊。后世的我们,不知历史上有哪个伟大的寡妇,却都认识这个真情可爱又勇敢的卓文君。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不想被卷入政治圈,但身为驸马,许多人想和他拉关系谋个一官半职,却遭白眼相对。最后,一个靠不成嵇康关系转而向他处求关系的人当了官,遂将嵇康以「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之罪名砍头。在传统的道统中,嵇康坚持自己的坚持,却是道统所不容的。他用个人的生命对抗社会的压力,时代的压力,这样的生命坚持虽不容于国家社会,却得到人民的喜爱。只因其个性中透露出人性的真,是很令人难忘的。生命因为「真」而色彩鲜明,而这份「真」就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抉择上,但在传统思维中,却是很难被接受的。「十面埋伏」电影中色彩最鲜明的角色,应该是金捕头,他的名字----「随风」,他的抉择----「回来,为一个人」,都表现出人性中的真,因此令人难忘。小妹也很鲜明,因为他的内心不断突破门规,追求自己的自由,选择做飞刀门的叛徒,而不作情感的叛徒。而至终效忠飞刀门的刘捕头则显得黯淡,不断提醒严格门规的大姊则很快被人遗忘。

然而,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抛下自己的生命与私情,牺牲小爱,成全大爱,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林觉民舍爱妻与将出世的孩子而慷慨赴义,当他做此决定前,一定数度陷入两难中,正因其两难,其抉择才显出其伟大。由他的「与妻诀别书」即可见他对妻子的深情与国家的热爱。同样是伟大的情感,他选择了把生命奉献给国家。若当初林觉民的选择是陪伴妻子,照顾家人呢?他的价值就被贬低了吗?我以为两者没有价值高低的差别,只是选择不同。只要出于自我的选择,且这选择不会伤害别人,都是人性中至情至性的流露。飞刀门中人的悲哀在于他们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许多人都读过大宋宰相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沈郁稳重忧民忧国的一句,而为之击节叹赏,佩服之至。然而范仲淹的「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让人惊觉大宰相如范仲淹者,也有这小儿女缠绵的一面,更显出范仲淹人性的一面。东坡有豪迈的一面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缠绵细腻悼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皆见真情而为千古绝唱。人性中有豪放也有婉约,能洒脱也能缠绵。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小爱」?不一样都是又浓又烈的情感吗?当人心只许有「大我大爱」,不许有「小我小爱」时,情感备受压抑,不能做随意的风,插翅也难飞时,心中一有私情发动,那就真的陷入「十面埋伏」的苦境中了。

然而,如果能一生无牵无挂,谁不希望自在吟唱?如果一生能过著如北宋大词人柳永的「且凭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浪漫生活,而不必如屈原满腹辛酸苦水,行吟泽畔,投汨罗江死谏;不必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地承天命周游列国,绝粮陈蔡,处处困□;如果面对两难时能毫无挣扎地对一方拒绝、说NO,能一任我行,天地之间,潇洒往来,谁人不爱?但生命际遇往往不是能如此随意,生命往往是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与一连串的抉择。

看完电影,才发现和自己原来的设想完全不同。原以为「十面埋伏」说的是飞刀门与官府的对决中,处处危机四伏。打打杀杀的场面一定很多,一定有正邪两方的对立,最后又是邪不胜正。看完电影才发现这电影很巧妙地打破了我的预设,虽然情节真真假假,离奇荒诞,但是却带出了许多思考。正如同「卧虎藏龙」,讲的是人心卧虎藏龙;而「十面埋伏」,这「埋伏」又何尝不是人自己在心中设下的?这十面埋伏,不是来自官府对飞刀门的追杀,而是来自于飞刀门的门规和人自己的内心及两难抉择。

我想,在整部电影中,张艺谋有意要点出的主题是「教条束缚」、「生命自由」、「两难抉择」、「小我小爱大我大爱」。他也有意要颠覆传统中国道统的思维,藉此唤醒中国人对文化道统的反省。这部电影绝非灌输良家妇女要不安于室或教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导演不表现出任何的价值观或是非对错的标准,只是提出一种人性,只希望带来一些思考。

上帝给人充分的自由意志,但罪恶也因自由意志而生。当我们拥有生命自由,可以自己做抉择时,如何才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从小到大,父母师长总给我们一个框框,怕我们有太多自由就会越出界线做出「坏事」,用许多教条要我们遵守,好孩子坏孩子的标准也以大人的教条来划分。然而,人真的能被教条束缚吗?好坏真能由此订出吗?守规矩的孩子就不会做坏事吗?不守规矩的孩子就一定会越轨吗?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又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信耶稣后,我才明白真理和教条、道德规范大大不同。真理不是困绑人的,而是要解开困绑的。当行在真理的道路中时,我们不必落在许多教条及道德规范的限制中,却又能合乎中道自然而然地不违反教条和道德规范,使我们能悠游于真理的自由中。真理成全了生命自由,却又不使自由成为放纵。在面对两难的抉择时,真理也给我们方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真理中,生命的自由得到最大的挥洒,且不因享受自由反成了「自由抉择」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