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友瑞 2001.10.28
在这个拿破仑大展的时间里,与拿破仑习习相关的英雄交响曲势必被加入 这种风潮。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与拿破仑之间的连结,己经有太多的文章观念; 『英雄』与『英雄交响曲』的辩证关系,也受到非常多的关注。面对这么多有 价值的论述,我这篇文章还能算什么意义呢?我尝试想指出,也许应该回归音 乐的基本面;不要说因为这是『英雄交响曲』所以我们就一定会在第一乐章『 听到』拿破仑的感觉或『英雄』的感觉,反过来,到底第一乐章的那些特性, 使我们会有类似英雄的感受?这是我这篇文章所要关注的。
第一乐章
![]() |
![]() |
![]() |
乐章呈现完整个主要旋律后,木管依续表现『迟疑动机』再交给小提琴, 一阵管弦乐或强或弱的合奏之后,使用『壮烈动机』与节奏感烈的第一小提琴 合奏出本乐章第一个让我感觉『英雄』的灿烂乐段。
随后是平凡不起眼的第二主题,没一会儿后,『壮烈动机』引导各种乐器 出现;最后乐团以六个激烈的『壮烈动机』,完全违反三拍子规则地结束第一 乐章之呈示部。如此大胆反作曲规则的手法,正是这首乐曲最引人注目之处, 也是我第二个感受到『英雄』之处。
巨大的发展部才是贝多芬最天才的成果。木管的『迟疑动机』开始,引出 第一个英雄感的音型,随及第二小提琴配合第一小提琴以反覆音模仿出军队踏 步前进的感受。这是我在本曲最强烈感受到与军队前进如此密切连结的乐段, 也是我个人对指挥家诠释本曲的一个苛求,若是无法突显此处的第二小提琴踏 步前进效果,真是太浪费这么美的乐段了。
又是一段木管的『迟疑动机』后,旋律线开始模糊不清,各乐器逐渐加入 并增强音乐,只有第一小提琴固执地逐渐增高音阶点出节奏感,最后再度以管 乐与强乐交替出现的『壮烈动机』达到高峰。曲风一转带出双簧管最优美的旋 律,这一旋律充满英雄气短日暮途穷的悲壮感;不久,弦乐以『回旋动机』否 定掉悲壮感,并利用『上升动机』结束掉整个发展部而回到再现部。
本乐章终曲(Coda)的巨大也是令人惊异的。首先第一小提以赋格模仿式 的主题吸引注意,事实上主题潜藏在第二小提琴的『回旋动机』。悲壮气氛一 闪而过,『回旋动机』以各种不的变型手法出现,第一小提琴也一直模仿各种 音型去助奏;最后,结束在『壮烈动机』之中。
这样的乐章中,主要的情绪一直与英雄主题相关,并且不断地繁衍、转化 、变形。偶尔出现的其他情绪,如平和的第二主题或发展部与终曲的『悲壮动 机』,都是一瞬即过立即被否定。这样的一个乐章,真的是非常贴近『英雄』。
第二乐章
这个乐章被称为『送葬进行曲』,的确,无论是主旋律本身,或是弦乐部 令人惊叹的三连音节奏音型,都积极刻划出本乐章的送葬情绪。然而,这个乐 音究竟是『那一种』英雄之死?还是得回到音乐本身。
![]() | |
![]() | |
![]() | ![]() |
我并不反对以文字意象或绘画意象来类比音乐,不过,类比也会有正确性 的差异。英雄之死有非常多种,拿破仑被放逐而死是英雄末路,浪漫派大师透 那所画的『夕照』 正是最佳代表,但却不是贝多芬的英雄。
贝多芬的音乐心灵一直是寻求对话与和解(请参考心灵小憩站) ,这意谓着他不可能如『夕照』 一般安于放逐,他应该如米开朗基罗笔下的彼得一样,即使被倒钉十字架,仍 然转头坚毅地直视着观众:『虽然我就要死了,可是你们这些人知道我死亡的 真正意义吗?』
这种不甘现况的询问,一直是贝多芬音乐的主题;同样的,在这首英雄交 响曲的第二乐章,固然有强烈的送葬特性;但是那只是该乐章的第一部份。本 乐章的第二部份,小提琴以断奏式的三连音加以伴奏,带出木管们依续出现的 第二主题,最后以管弦乐强烈的合奏做结。老实说,这段音乐一反送葬曲风, 甚至有点谈笑风生、凛不畏死了。
如此强烈的风格对比,这说明了贝多芬在本乐章己经开始进行『对话』, 也就是第一部份的送葬与第二部份的安逸进行对话。这种英雄只可能是米开朗 基罗式的英雄,无论是对抗人或对抗上帝,总是要进行最激烈的对话与询问。 正是这样的音乐心灵,引导贝多芬走向艺术成就最高的后期音乐。
第三、第四乐章
我得老实说,英雄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非常失败的乐章,与第七交响曲的 第三乐章一样都是最失败的作品;或者首度使用诙谐曲式是一种创新,但是创 新之余却没有相对应的音乐美感,再怎么创新也是无意义的。
第四乐章使用贝多芬常用的『英雄主题』进行变奏曲,不过我个人倾向认 为这乐章是一首赋格曲。
『英雄主题』本身有两主题:第一主题是乐章开始后出现以拨弦奏出的简 单音型旋律,第二主题是木管加入后由双簧管与单簧管合奏出的复杂音型旋律 。在贝多芬是英雄主题钢琴变奏曲中,这两个主题几乎都是独立呈现的。而在 本乐章,木管开始第二主题后,仔细聆听,第一主题同时出现在大提琴与低音 大提琴的拨弦中,这明显的是『双主题赋格』之作曲方法。
双主题赋格结束后,第一小提琴演奏出第一主,并开始以『单主题赋格』 的方式发展。突然第一小提琴带出第二主题,随及以变奏曲的方式接续,直到 发展成附点音符式节奏式的壮丽合奏,低音弦仍固执地表现第一主题的音型。 到此可以说,这是『英雄赋格曲』的第一部份。
英雄赋格曲的第二部份,由第一小提琴与长笛呈现出第二主题开始,低音 部仍点出第一题音型。随着法国号承接第一主题,开始进入第二部份的『反行 主题赋格』:这是由第二小提琴开始演奏,而以第一小提琴的华丽快速音群伴 奏。整个第一主题的反行赋格,仍然不时有长笛或其他乐器点出第二主题的气 氛,最后结束于整个乐的合奏。
最后是一个行板的终曲,这部份我就很难附会成『英雄赋格曲』了。整个 终曲从木管合奏的行板第二主题开始,加上许多伴奏,变化更种乐器,但是扣 紧第二主题,一直到转入急板,整首乐曲光辉地结束。
比起第一乐章英雄的光辉,第二乐章英雄的对话,这个乐章偏向『纯粹音 乐』;上述的赋格曲风我们实在很难附会成各种英雄传说,我们只能得到最纯 粹直接的音乐之美。
结语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与拿破仑有多少关系呢?从音乐的基本面来看,这首 音乐就算是题献拿破仑,也只有第一乐章才适合。那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果真是描述英雄吗?从第四乐章的纯粹音乐特性看来,好像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那,到底英雄交响曲是什么交响曲呢?
我们回归音乐的基本面,就表明我们不在乎贝多芬的『第三号交响曲』是 否是『英雄交响曲』。前面说过,我们也认为使用文学或艺术意象来描述音乐 是很好的方法;然而,方法终归只是方法,不是音乐的本质。贝多芬的第三交 响曲有非常多黄金,戴上『拿破仑』或『英雄』的有色眼镜之后,反而难以全 见该音乐的纯粹型式之美了。
唯有我们超越文学艺术意象的方法,直接探询音乐的本质,我们才能更理 解一首音乐。
《心灵小憩》网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