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从社会实践发现自己的志业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国科会网站上有一个大学教职的徵人平台,国内各大学科系如果要徵求专兼任老师,都会到那个平台张贴徵人启事。有时我也会上去浏览,看各大学究竟在徵求怎样的老师?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徵——没有大学在徵求能够陪伴学生一起投入社会实践、共同学习成长的老师!

我猜想,个中的原因可能是各大学已将这个条件列为每个老师都必备的「基本门槛」,无须赘言;也可能是陪伴学生一起投入社会实践、学习成长这件事不是各大学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难怪最近当我到校外口试的时候,听到一位老师问我:「我很好奇敏雄老师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跟学生筹组工作室做社会实践?这些事跟教师评鉴或升等都没有直接关系,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吗?」

听到这个提问,我忍不住回答说:「这些事情不仅是我心目中一个顶尖大学最该做的事,也是我当老师最重要的事;没有社会实践的行动,课堂上所说的东西都很可能只是空谈。」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包括「无框工作室」、「X工作室」或是「绿芽咖啡馆」在内,所有我与学生们一起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就是「青年」!这三个团队在运作过程中,我都很努力邀请高中生或大学生一起参与方案规划与实作,期盼这些社会实践行动能让青年朋友们更多投入创造性劳动、建立自发性人际连结的自在空间。特别是学长姊与学弟妹一起真诚关怀、自在交流、共同成长的画面,一直是我心中很美好也努力在追求的画面!

聊到这儿,我又想起有一位学生问过我:「老师,你是大学老师了,即使以前高中或大学时代曾经受过某些伤,但现在的成就难道无法补足年轻时候的遗憾吗?」

我很喜欢这位同学的提问,所以接着我很用心地回答他说:

之所以会对青年社会实践有如此大的热忱,其实源自我高中、大学和研究所阶段,一直希望有老师或学长姊能举办这类的聚会,大家透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或绘画媒材,围绕着一个大桌子分享彼此成长过程中的疑惑、焦虑、梦想,甚至一起规划一些社会实践行动。

很可惜的是,学生时代的我不知道怎样开口邀请伙伴,也担心同侪嘲笑我是痴人说梦……。但正是这些成长过程中没有说出口的梦想与画面,让我日后开始扮演老师角色时,能有源源不绝的美好同侪和师生关系想像。透过这样的生命故事回顾与整理,我发现「与青年一起成长」真的是我的「初衷」与「志业」!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大学老师的工作有不错的社会声望和稳定收入,很令人羡慕。但有时我还是会怀疑起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在投入『老师』这个志业?每当我心中燃起这样的疑惑时,我就会再次确认,正是跟着年轻学生一起投入社会实践,才能让我感受到丰沛的创造力、人际信任与意义感,让我踏实地觉得自己是个「老师」。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家庭就是小型教会
精兵在教会
群体中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