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三育四集》

考卷的重量

风起,考卷轻轻地飘落。我想知道,一张考卷的重量……。

陪著学生考完第一次学测,整理办公桌时,我怀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心情,无所留恋地将用过的考卷全扔进资源回收桶,心情真是轻松又愉快!下课时,在走廊遇见拿著考卷和讲义的学生,正一步步凑身近前,接著开口道:「老师,您帮我看这一题……。」哇!妈呀!原以为脱离卷海了,此时才猛然发现还有一票学生要考第二次学测呢!

「写考卷写太多会变笨。」如果你告诉我这句话,我肯定会点头如捣蒜。更确切地说,应该说写考卷会扼杀性灵,把头脑对美的感觉一一用吸星大法吸走,然后脑袋就会像灌满水泥一样硬梆梆的,对人事物麻木不仁,更严重时,觉得脑子简直一团混乱无法思考。

这时,只有让考卷退出我的视线,把那些密密麻麻乱七八糟的文字赶出脑海,咀嚼张曼娟脉脉含情的文字;再读一读我新近发现的年轻作家,有著哲思侠情的儒者----徐国能的文章;或听一听对生命有诸多澈悟,却又热情拥抱品味生命的艺术工作者蒋勋的演讲。如此,我的脑袋才会像春风吹拂结冰的小河般渐渐解冻,我的世界才会再度柔软美妙起来。

从小便知道「人是万物之灵」。我喜欢那个「灵」字,而且我觉得要凸显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之处,应该尽力发挥那个「灵」字。而考卷对此,一点帮助也没有。

写考卷是学生的家常便饭,全世界的学生都写过考卷。考卷帮助学生知道自己的功课哪里需要补强,善用此物则此物甚佳。但是,水多则溢,火烈则毁,物极必反。你听过有人写考卷写到恶心的地步吗?大概台湾的国三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吧!那么,看考卷看到头昏脑胀恶心想吐的,就是国三的老师了,其中又以国文老师受害最深。

各位看倌或许不明所以,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国文考卷和讲义呢,有分册编的,也有按语文能力统整的。分册的编排自然容易理解,语文能力统整的呢?就是按语文能力分类。有字音字形篇、修辞篇、成词语运用、文法、应用文(书信柬帖便条启事联语题词大集合)、文意理解、题组测验、中国文字六书的认识、书法艺术、外来语、歇后语、实数虚数、韵文散文、文句重组、季节判断、词性、语法结构、句型……。

九年一贯既然开放版本,出题自然也不受课本拘束,所以,只要属于国文范围的,皆可入题。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这题材还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哪!因此题目越出越漂亮越灵活,出题者大部分颇有巧思创意,当然也有很高的国文造诣。但是,创意过了头,难免刁钻古怪,许多题目总有出题者自圆其说之嫌;造诣太高则经史子集随手拈来,就搞得全办公室国文老师鸡飞狗跳,把压箱宝全搬出来应战----诗经楚辞春秋左传老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唐诗宋词元曲外加辞海辞源,连中国文法讲话修辞学都得请出山。说真的,真想把一部四库全书外加三民书局出版的一整套中国古籍读本买下来摆在办公室,以备不时之需。真不懂这些题目是在考学生还是考老师,若是考学生,除了打击信心外,实在一无是处。若是考老师,其威力足以动摇「国本」(国文老师的本钱),因为常把老师也考倒了。如果你说我太夸张,那我就送上几道似是而非九弯十八拐千变万化滑不溜丢功力甚高博大精深捉摸不定难以理解的题目让您瞧瞧----

Ø 「人常常觉得生命里有那么多遗憾,大概是因为不知道放弃,忙著占有、占有、再占有,一路抓,一路丢,结果是一无所得,连原来拿在手上的,也没有仔细看清楚。」(蒋勋)。以下哪一个词语,可以为这段文字下注脚?
(A)好高骛远
(B)夸父追日
(C)欲速不达
(D)贪小便宜。

Ø 下列何组语法结构两两相同?
(A)落花流水/山明水秀
(B)先忧后乐/有勇无谋
(C)手忙脚乱/胆战心惊
(D)避重就轻/宁缺毋滥。

Ø 清张潮幽梦影一书把「山水」做如下之描绘:「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画上者,妙在□□□□;梦中者,妙在□□□□;胸中者,妙在□□□□。」请依序选出正确答案:

(甲)位置自如
(乙)笔墨淋漓
(丙)景象变化
(丁)邱壑深邃

(A)丁丙甲乙
(B)丁乙丙甲
(C)甲乙丙丁
(D)丙丁乙甲。

以上只举其荦荦大者,怪题目还所在多有!

我爱中文,我爱诗词歌赋,我爱古典小说也爱散文新诗。但是,一旦化做考卷,密密麻麻ABCD却让中文的美感尽失。唐诗宋词元曲出现在题组中,味道就变了;化成选择题,生命就萎谢了。一段美丽有情兼具人生况味的文字出现在文意理解题,要你判断此段文字的意思同于下列哪一个选项时,似乎每个选项都向你招手,却又觉得答案选项至多只五六分相似,总没法说透这段文字的意义。当文学变成ABCD还要画卡时,所有的美丽都不在了;当国文程度要以选择题量化评估时,这程度和生命的成长遂没了关连。

考卷上的文字,没了春花秋月之美,只有镜花水月的虚幻。当苏轼的定风波成了题组测验题,遂没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只有是非对错的斤斤计较。而关羽在败走麦城中掷地有声宁死不降的明志告白:「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印成试卷时,那将七尺之躯、青龙偃月尽付苍生的豪情也不再那么赫赫有力,除了一死无可选择的志节竟成ABCD四选一的抉择。

在小野和他女儿李亚合著的「爸爸,我要休学」一书中,李亚提出了一些对教育的反省,颇发人深省。她说:「我觉得知识应该是可以让人吸收之后身心灵会有所成长的经验,而不是死记之后变得麻木不仁的东西。」「培养对外在世界的感觉能力,对内在世界的发现能力,这两种内外能力如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力、幽默感、同情心、包容力这些属于人类美好、深刻的本能便得到了启动的机会。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关键的控制基因。」

这是一个十六岁女孩的见解,她的教育成功了,可是一个真正教育成功的小孩却无法容忍学校的体制,她觉得在学校总是在课本和考试里打滚,在浪费时间。

她是一个心灵敏锐柔软的女孩,爱人类爱动物植物。她关心环境,心疼自己居住的星球被污染,下课盯著同学看他们有没有确实做好资源回收。她说:当地理课本告诉我们雨林很重要,雨林是地球之肺,然后考卷上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地球之肺指的是什么?A.河川B.雨林C.山脉D.草地」大家都会选B。那又怎样呢?

我读了不禁掩卷沈思……。

很可惜的是,真正能让生命成长的东西都无法用客观量化的题目来评量,所以在「考试领导教学」的心态下,成绩和身心灵的成熟度无法成正比。九年一贯中的六大议题十大能力也成为虚设的理想。

也许我们投射太多的期望在考卷上了,也许我们把学校教育看得过于万能了。我深深觉得,真正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除了教育,我们更需要引导孩子们有一颗渴慕并追求真理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