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福尔摩沙

再这么研习下去,我的灵魂恐怕就要饱胀至爆裂了……。

刚结束一学期与时间赛跑的日子,寒假的第一天,我的心总算能像泡在水里的沙漠玫瑰般吸足了水分,舒放出属于一朵花的美丽。我奢侈地享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日子,召唤在忙碌中几乎要死「亡」的「心」灵,使之回温,使之复苏……。

寒假的第二天,带著一颗刚刚回温,刚刚复活的心,参加期待已久的「与课本作家面对面」的研习。万万没想到,这研习是帖猛药,是比十全大补还要补的超级营养补品,我原本苍白贫弱的心在这三天半里快速地补足了养份,甚至补过了头,营养过剩到有「中风」之虞。第一天第二天和作家面对面,那样美妙的感觉,让我几乎怀疑自己不在人间而在仙境。第三天晚上与港都作家面对面时,六位作家一字排开,一个一个轮番上阵,我的心被打了一针又一针的营养剂,我的灵魂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强力电击。我学著莎翁戏剧里主角的呐喊,学著琼瑶式女主角的激情,暗暗在心里喊著:「喔!我的灵魂啊!你曾经饥饿,现在饱暖;三天前你苍白瘦弱,现在你踊跃激动。这场盛宴美丽得让你舍不得眨一下眼睛,丰盛得无法错过任何一道好菜!喔!我的灵魂,你已接近饱和,如何能持守到曲终?」

贪婪的我用头脑拼命记,用笔努力写,收摄每位作家的身影,集满签名和合照,准备换我毕生难得的大奖。

每一场讲座每一位作家都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一件件生活小事带出独特又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而他们丰富的的语言就像一条链子,串起如此有情有义有味的生命故事,使得每一场演讲就像一串珍珠项链般美丽又宝贵。

廖玉蕙老师风趣幽默,说话行文皆如行云流水,言谈中举证历历,颠覆传统思考。从生活小事中发现有趣又伟大的意义,寻找一个角度,用琐事来解释人生。

刘克襄老师带著我们「走路到知本,逃学到淡水」。带本古旧的旅游手册去,走访小镇的传统市场、不起眼的火车站、□集公车纸票、拜访老店,和老人、老房子交朋友。刘老师的文字是用双脚和一张嘴、一颗热切的心写出来的。他的言语中有一种淡淡的小镇风情,却带来深深的感动。

吴晟老师是一位厚朴的长者,双脚稳稳地踏在台湾的泥土上。他将早年想改革社会那样激越的豪情放进文字里,挚爱不变,情怀不变,方式却更绵长细密而温柔坚定。

向阳老师自儿时一路走来与书的奇遇记,以及人生的种种历程,都成为他文学的养分。他说:「写诗的人应该为台湾而写。」他正是如此,为弱势发言,为台湾而写。读老师的《立场》一诗:「站著,在同一块土地上。……人类双脚所踏,都是故乡。」我想说:「何须分蓝绿?蓝天与绿地都是大自然的颜色,互相辉映成美丽的福尔摩沙!」

李乔老师一出场一开口就自然流露出知识份子的风骨。他的精神气度已为他所说的:「伟大的作家、诗人会带动时代。」做了最佳诠释。

从廖鸿基老师身上,我惊讶地看到海洋如何教他思考教他写作,海洋如何改变一个人。聊到他热爱的海洋,他的眼睛在发光。他说:「如果这辈子可以做到让大家转过头来面对海洋享受海阔天空,我就可以瞑目了。」这是一个热情温厚的人对所爱的执著。看著一张张充满生命的海洋、鲸豚与人的照片,配上廖鸿基老师的解说,我感动到频频拭泪。

而爱看布袋戏的路寒袖老师,一出场就有云州大儒侠的风范。我爱看他脸上岁月的刻痕,每当有人赞美他,他总笑得腆腆又开怀,所有岁月的刻痕也随之往上昂扬。我想,那段以杜甫「佳人」自况弃妇心情的日子--「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应该早已远去。经由老师的带领,我感受到歌仔戏和布袋戏的诗文之美,也体认到文学的养分俯拾即是,无论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或西洋文学,甚至是民间俗文学,都没有所谓高低优劣,接触什么,什么就提供你创作的养分。

杨翠老师透过她的阿公----写「压不扁的玫瑰」的杨逵,带著我们走了一趟冷暖交织的台湾历史。如同杨翠老师在研究台湾历史时,看见阿公竟然那样美丽,曾在历史上燃烧发光,那个阿公是和少女时代所认识的完全不一样的阿公;那天,我亦发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另一种美丽的面貌。一直以来,对台湾历史的感觉是阴郁难知、沉重而悲情的,而杨翠老师的解读,让我得以用更柔软的心去触摸台湾历史,了解那段时间那些人,透过文字,发现一段深情美丽的台湾历史。我喜欢杨翠老师分享的关于「断裂」的看法。是啊!不是要刻意遗忘或涂抹,也不再带著仇恨让悲情延续,而是用正面的眼光看到任何一种生命正向而坚韧的力量。受苦的人们常用苦难来质疑上天的不公,但走过伤痕却每每发现受苦与我有益。我甚至觉得人类得以绵延至今,文明能持续繁华,科技不断茂长,是因为苦难。也因为苦难,历史总在关键时刻发出惊叹,文学亦找到精神不死的养分。从杨老师的分享,我学会正向看待曾为之发出呐喊的伤口,不管是对历史或对人生。

爱,使雪地开出了花,比春天美丽。文学的本质,无非就是爱。蒋勋老师曾说:「任何一件事,存悲悯的眼光看待便是文学,看热闹便成八卦。」每位老师身上都流露出一种平安与宁静,我知道,那是在困□的环境中仍坚持理想与热情所培养出来的气质。

无论是在青翠的高山或在湛蓝的海洋,不管是在农村或在都市,或许在朝或许在野,这些作家都热情拥抱台湾。但他们说起话来却不像立院或议会里的诸位大人或选举时的候选人那样声嘶力竭,那样鼓动群众情绪。这些作家让我看到日渐式微的知识份子的风骨。他们的语调并不拔高,却字字是恳切陈词;他们说起话来不是飞沙走石,而是像暗潮涌流,温柔却强韧,那样的声音是低沈而坚定的,那样的力量是温和酝藉的。他们用整个人整个生命来关怀社会关心人群,他们用热血与真情灌溉属于生命属于文学亦属于土地的那一份理想浪漫。

我深深恋著这些作家,恋著他们所恋的土地、人文与历史。美丽的福尔摩沙,处处可恋,处处可写,处处可歌。

研习的最后一刻,我反覆温习每位老师的风范----
心思澄明如镜的热情赤子廖鸿基老师
脸上有著烈日寒霜,流露哲思侠情的路寒袖老师
豪情柔情并生,浪漫务实合一的吴晟老师
诙谐幽默迷糊却又世事洞明的廖玉蕙老师……
我一面回味,一面找寻我的养分我的风格我的文学。廖鸿基老师说:「创作的素材俯拾即是,重要的是,你听见了吗?」

告别多情的澄清湖,我回到家。

「妈妈!来看我堆的积木,很漂亮的城堡对不对?给你住好不好?」
「妈妈!我们要帮玩具大扫除,跟我们一起洗玩具!」
「妈妈!哥哥骂我,说我动作太慢!」
「老婆!辛苦了!休息一下吧!……。」

喔!我听见了!

两个孩子和为我的研习特地请假在家照顾小孩的老公看见三天半来每天早出晚归的人今天早早就回来了,不断用他们甜美的声音召唤我。我听见了!这就是我生活中的声音,是我几度想脱离又想拥抱的爱与恨,是尘俗喧哗的美丽与哀愁,是最沈重也是最甜蜜的负荷。这声音,拉著我从仙境俯落到地上,和文学的澄清湖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然而,这就是我的文学。我虽恋著月光恋著海洋恋著高山,恋著作家的语言文字,恋著澄清湖畔的味道与时间,但我更眷恋我的孩子我的丈夫和我的学生,他们是我在这美丽的福尔摩沙上最最营养的养分,浇灌我的生命、沃壮我的文学。

几天的研习,像个静美却又生机勃勃的梦。现在,我从美丽的文学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我在生活,我在修行,我在创作,我仍在研习,每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