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千佑 2002.08.18
电脑的基本架构
我们平日所使用的个人电脑(IBM架构的PC,不同于Mac苹果电脑),经过多 年发展,中央处理器从8088、486发展到今天以0.13微米制程的Pentium(R) 4, 甚至明年即将推出、下一代0.09微米制程的CPU,电脑的基本架构却没有多少 改变。
PC的基本架构,粗分为中央处理器(CPU)、晶片组与周边设备三个部分。中央 处理器就是许多人所熟悉的486、Pentium(R)等由Intel(R)公司设计制造的CPU, 除了Intel(R)外,还有美国的AMD与台湾的威盛电子(VIA)也提供不同的CPU 产品。
晶片组则分为北桥、南桥(North Bridge and South Bridge),北桥专司中央处理器、 显示功能与记忆体(RAM)的之间的沟通与管理;南桥则负责周边设备的连结, 例如储存设备(软硬碟、CD-ROM与烧录器等)、网路功能,并提供PCI介面以 扩充连结更多周边设备,南桥也提供USB连接埠,USB可连接数位相机,将影 像快速上载到电脑的储存设备中。
周边设备部分,除了连接萤幕的讯号是由北桥负责外,举凡印表机、上网设备、 喇叭与多媒体音效等,所有周边的输出入装置,几乎都是由南桥负责。至于南桥 要与中央处理器之间沟通,则必须透过北桥再连接到中央处理器。
CPU的发展
中央处理器的速度,从486时代的33MHz、66MHz,到最近Intel(R)发表最新的 3GHz Pentium(R) 4 中央处理器,速度的不断提升是PC产业过去几年不断发展 扩充的大方向。中央处理器的制程,也从0.25微米、0.18微米进步到今天的0.13 微米,与明年即将看到的0.09微米制程CPU,而晶圆制造的技术,也从八寸提 升到十二寸。
所谓多少微米,是指IC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新的趋势是朝向愈密集、密 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即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 更复杂的电路设计;晶圆制造技术则从八寸晶圆进步到十二寸晶圆,意即当切割 成同样大小的晶片时,制程时间增加不多,但晶圆面积却可从八寸变大为十二 寸,可切割的面积与晶片数就增加了。晶圆技术的提升,可降低IC设计公司的 成本与缩短新产品的供货时间,加速社会资讯化的脚步。
晶片组与周边设备的发展
晶片组必须随着中央处理器的速度逐渐提升,而不断扩充更多规格与应用。晶片 组的发展,同时与软体发展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Microsoft(R)(微软) 公司的软体(尤其是Windows(R))的发展,以及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Linux, 这些软体的不断进步,帮助使用者可以有效利用电脑进行不同的应用。486时代 的晶片组,配搭软体是DOS与早期的Windows(R) 3.1,周边设备大多昂贵、处 理速度慢,萤幕色彩只要够用、显示够快就可以了。
最近几年电脑可连接的周边设备愈来愈多样化,晶片组所提供的扩充能力愈来愈 吃重。现在的电脑,不仅可以符合办公室工作需要,还可连接宽频网路、提供连 线对战游戏所需的高速网路传输与高画质显示,可以看DVD、VCD,可以从USB 埠连接数位相机,如果是桌上型电脑,还可扩充具IEEE介面的影像处理卡,将 数位摄影机(DV)的画面,例如结婚典礼、小孩的成长等,利用电脑制作成MPEG 格式的VCD,然后烧录成光碟,留作纪念或送给亲友。
晶片组发展不只如此,过去要不断扩充的设备,例如显示卡、网路卡、音效卡, 连结储存设备的软硬碟存取卡、CD ROM子卡,现在几乎通通都内建在晶片组 或主机板上。以Intel(R)公司最新的845G晶片组为例,VGA显示功能整合在北 桥内,音效功能内建在南桥内,使用者买电脑时可以不像过去那样,还要买一堆 外接卡,如果只要上网、或者工作、或者看看数位相机拍的照片,现在的电脑功 能就绰绰有余。
至于周边设备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486时代,雷射或喷墨印表机动辄数万元甚 至数十万,现在一部雷射印表机的价格早就降到一万元以下;几年前还可看到单 色的、十四寸、映像管制造的电脑萤幕,现在已经发展到十七寸甚至十九寸的液 晶萤幕;几年前单倍速CDROM光碟机加音效卡还要上万元,现在DVD ROM、 烧录器都快变成电脑标准配备了。
未来的电脑架构
由于网路已经成为这一代电脑最常被使用的功能,未来几年,网路设备的更新、 网路传输速度的加快与无线上网的应用,将会是电脑发展的主流。尤其无线上 网,将可能是未来几年电脑发展的重心。
电脑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几年前需要大量时间去学习的工具了,近十年来,世 人逐渐熟悉了解如何使用电脑、连结周边设备与使用各种软体工作或生活,尤其 近几年来「上网」变成全球运动,让今日电脑在家庭的地位,仅次于电视机、冰 箱的重要。或许未来几年,软体与硬体继续进步,电脑就会变成家电产品,不久 的将来,或许电脑就可以变成像电视机遥控器一般简单易学的家电产品。
欢迎参观 BBS使用疑难与技术讨论,与作者对话
如欲参与讨论,请先至 信望爱 WebBBS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