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Ⅱ》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牧师应该把会友当自己的孩子对待吗?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译:DeepL/STH;校:JFX。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Are Pastors Really Supposed to Treat Church Members Like Their Kids?


保罗的使徒事工,以对教会持久不变的爱爲标志,就如父母对子女那样的爱。他内心的情感在《哥林多后书》12:14–15 中表露无遗:

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们那里去,也必不累着你们,因我所求的是你们,不是你们的财物。儿女不该爲父母积财,父母该爲儿女积财。我也甘心乐意爲你们的灵魂费财费力。难道我越发爱你们,就越发少得你们的爱吗?

保罗曾被哥林多教会深深伤害,但他依然愿意敞开心扉、冒着受伤的风险去爱他们——哪怕他渴望的那份回应的爱始终未曾到来(参林后 6:11-13)。

如果你曾爲人父母,或担任过牧师一段时间,你一定能够体会保罗的心情。你一次又一次地付出、舍己,爲儿女献上一生。然而,作爲「回报」,他们有时却最能叫你心碎——特别是那些像哥林多人一样悖逆的「儿女」。

最近,一对年轻的宣教士夫妇对我说:「做父母真的太难了。」他们有一个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孩子即将出生。他们语气中带着惊讶和疲惫——那种在育儿初期、生活被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彻底打乱的父母特有的惊讶。

我当时没有告诉他们的是,孩子长大后,并不会变得更容易。养育年幼的孩子让人筋疲力尽,主要是体力上的消耗。但孩子逐渐长大后,养育的挑战更多在于情感层面。学校里的冲突、学习开车(还要祈祷别把家里的车撞了)、兄弟姐妹间的矛盾竞争……这些都能让父母心力交瘁。年长的孩子也常常会以小孩子从未带来的方式让你心碎。而在牧会中,这一切也同样真实。

新约圣经中,教会最常被比作爲「家庭」。在新约的几乎每一页中,信徒都被称爲「弟兄姊妹」,整个教会也被称爲「神的家」。因此,不足爲奇的是,保罗对其使徒事工的重要比喻之一,就是「爲人父母」:

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爲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因此我已打发提摩太到你们那里去;他在主里面,是我所亲爱、有忠心的儿子。(林前 4:15–17)

我爲你们起的愤恨,原是神那样的愤恨,因爲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林后 11:2)

我小子啊,我爲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加 4:19)

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帖前 2:7–8)

你们也晓得,我们怎样劝勉你们,安慰你们,嘱咐你们各人,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那召你们进他国、得他荣耀的神。(帖前 2:11-12)

教会是一个家庭,因此教会事工就像是养育儿女。

你可能会问:「我们这些牧师或宣教士——即使不是最初的使徒——是否合适把自己看作属灵父母?」对此,我只想指出,保罗常常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他所指的,是他整个宣教团队,而不仅仅是他自己。他们一同在事工中承担起属灵父母的角色;这种姿态并非保罗独有。[1]

既然我们都知道养育儿女不容易,而事工又与爲人父母相似,那我们就不该对教会事工的艰难感到意外。对我而言,一个极大的安慰就是:连使徒保罗也有曾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的门徒。

亲爱的同工弟兄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否曾被属灵的家人伤害?是否曾被那些最亲近的人所伤?

如果有,你并不孤单。但认识到保罗,甚至我们的救主也经历过这些,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积极地回应这样的经历——活出父母那种持久不变的爱。

在《哥林多后书》12:14–15 中,我看见保罗对教会那种坚忍不拔、父母般的爱的五个特徵。

第一,关怀。

保罗对教会的关怀体现在他所说的一句话:「我所求的是你们,不是你们的财物。」他与教会的关系并不是爲了从中得到什么。具体来说,他并不是爲了钱财而服事他们。他的心志,如同每一位好父母一样,是爲了儿女真正的益处。

你是否见过自私或贪婪的父母?那是令人心碎的画面。一位母亲不断抱怨孩子如何剥夺了她的自由;一位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成了孩子生活的中心;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许多要求,却从未真正地疼爱他们。养育儿女,不是爲了从孩子身上索取;正如牧养教会,也不是爲了「剥削羊群」。相反,关怀是这两种呼召的核心要素。

弟兄们,你们的心是否已经变得冷漠僵硬?还是依然柔和温暖,如同一位母亲充满对儿女的慈爱?

第二,责任。

保罗以父母作爲比喻,清楚表达了他对哥林多教会所承担的责任。他说:「必不累着你们」,不仅因爲他对他们有爱,也因爲「儿女不该爲父母积财,父母该爲儿女积财。」在保罗看来,他不认爲哥林多信徒的首要责任不是供养他。供养的责任落不在儿女,而是父母。

在我生活和服事不同文化多年的经历中,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美国父母真的会在孩子 18 岁时把他们赶出家门吗?」

显然,美国人在育儿方面以「高要求」着称。在许多文化看来,这种强调独立的作风,容易显得冷酷,甚至不像基督徒的作风。我并不打算在此爲美国式的教养方式辩护或批评。我只是想指出,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普遍期望父母会爲孩子的福祉承担更久、更大的责任。无论哥林多信徒在属灵上处于什么成长阶段,保罗都始终认爲自己对他们的属灵福祉仍肩负某种程度的父母之责。

第三,乐意。

保罗对哥林多信徒说:「我已经预备好了要到你们那里去,我也甘心乐意爲你们的灵魂费财费力。我所寻求的是你们。」从他的语气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他是被勉强去关心这间教会。

我们刚迎来第一个孩子不久,我就意识到,妻子几乎是一个人承担了夜间所有的照顾工作:起床喂奶、换尿布、哄孩子入睡。作爲一个「好丈夫」,我主动提出让她休息一晚,我信心满满地说:「你只要把奶瓶准备好,其余的交给我。」

出人意料的是,那天晚上恰好成了我们儿子第一次整夜安睡的夜晚。我早上醒来,心情大好,觉得自己虽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感谢主,我竟然不用付出实际行动。我翻了个身,带着几分得意又腼腆的笑意对妻子说:「你看,他竟然一觉睡到天亮了!」

妻子一脸难以置信地看着我。事实是,儿子那晚确实醒了。他哭了,妻子开始轻推我,摇我,甚至用胳膊肘顶我。我却毫无反应。她叫我:「艾略特,醒醒!」我还迷迷糊糊地回答:「不要。」(这段完全没有留在我的记忆里!)

理论上,我是「愿意」的;但实际上,我什么忙也没帮上。而保罗的「愿意」是真实的,并且转化爲积极主动、长期坚持、充满爱的服事。他不需要别人把他「推下床」。

弟兄们,你们是甘心乐意地服侍基督的家吗?

第四,牺牲。

保罗的牺牲精神,在他那句深情的话语中展露无遗:「我也甘心乐意爲你们的灵魂费财费力。」伟大的苏格兰传道人罗伯特・默里・麦克谦(Robert Murray M』Cheyne)常常反覆引用《哥林多后书》12:15:「费财费力。」

事工是有代价的。你劳苦、付出、牺牲。很多时候,你的付出无人感谢、无人认可,甚至会换来误解、痛苦,甚至逼迫。

但在事工中,你不仅是「付出者」,你也是那个被「耗尽」的人。根据我的经验,许多宣教士在这个现实面前感到挣扎。我们已经爲主舍弃许多,离开亲人、熟悉的环境,来到艰难之地服事;然而,神仍然允许艰难的事临到我们。只要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牺牲,我们尚可接受。但当神爲我们选择牺牲的方式时,我们往往就难以甘心了。

但这正是福音事工的本质:你付出,别人得益;你给予,别人领受;你牺牲,反而有人对你有更多、更高的期待,远超你原本愿意付出的。

这不正是爲人父母的写照吗?你牺牲自己,爲孩子准备饭菜,结果他们还嚷着要更多、更好的;你缴了学费,他们却还来讨零用钱。这就是现实。事工中的牺牲不仅仅在于你愿意「给出」什么,更在于你愿意「承受」什么,爲了那些你所服事的人。

第五,愿意受伤的心。

最后一句,保罗表露出他那愿意受伤的心:「难道我越发爱你们,就越发少得你们的爱吗?」

如果你以持续不断、如父母般的爱心去服事,终有一日会感到受伤。父母「耗尽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但有时,我们会被人以冷漠甚至有害的方式消耗。有时,人会利用你、伤害你;有时,他们并不会回应你的爱——哥林多教会就是如此。

我见过不少牧者和宣教士对这种情况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选择退缩;也有人继续坚持,但在人际和情感上保持安全距离。有人开始自我保护,不再敞开心扉去爱;有人变得愤世嫉俗、冷漠麻木。久而久之,他们开始预设最坏的结局;而当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时,他们甚至已经无动于衷——因爲早已关闭了自己受伤的可能。

但保罗不是这样。他愿意受伤。当他不被爱时,他会受伤。这是否说明他软弱或自我中心?不是的,这正说明他像所有好父母一样在爱——真诚、深切、不设防的爱。

正如 C.S. 路易斯所写:

爱,必然是愿意受伤的。爱任何人,你的心都会被扭曲,甚至破碎。如果你想让心不受伤,就不要把它交给任何人,哪怕是一只动物。用爱好、小奢侈、小确幸把它包裹好;避免所有牵绊。把它锁进你自私的棺材里,安全、黑暗、无声、无风。但在那个棺材里,它会发生变化。它不会破碎,而是会变得不可打破、不可穿透、不可挽回。要爱,就必须愿意受伤。

你是否用爱好、小奢侈、情感逃避将自己的心灵封存?你是否将它锁进「保险箱」,然后把钥匙扔了?你是否爲了不再被伤害,而彻底关闭了自己去爱、去感受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这般爱的能力,惟有因基督的爱临到我们心中。是他先爱了我们,赋予我们能力去爱。他的爱是关怀的、负责任的、乐意的、牺牲的——甚至愿意爲几个小时后就会出卖并离弃他的人洗脚。

持久之爱的奖赏

是的,事工很辛苦;是的,事工会令人受伤。但事工也满载奖赏。当我们以这般深沉的爱去服事教会时,我们不仅敞开了自己接受心碎的可能,也同样敞开了自己迎接喜乐的可能。

正如使徒约翰所说:「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约叄 4)。从上下文可知,这里的「儿女」并非指亲生子女,而是教会中的属灵儿女。对约翰而言,看见属灵的儿女与基督同行,是他最大的喜乐!而这份喜乐之路,正是对教会那持久、如父如母的爱——一种带着关怀、责任、甘愿、牺牲,也不怕受伤的爱。

当我思想保罗的使徒榜样时,我脑海中浮现的常常是他的伟大成就、坚定信心、巨大苦难,而非「爱」。然而,真正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他对那既困扰他、又陷入困境的哥林多教会所展现的深情厚爱。这种爱,正是基督呼召我们去活出来的。




艾略特・克拉克(Elliot Clark)曾与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中亚服事跨文化教会的植堂者。现在他在世界各地出差,装备教会领袖并支持常驻宣教士。

【延伸阅读】:
从基甸看让上帝作领导人
谁是牧羊人?-2
从基甸看让上帝作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