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为何该有同理心?与心理学的同理心有何不同?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网路作家Ⅰ 2025.05.18



《好撒马利亚人》( The Good Samaritan),雅各・约尔丹斯(Jacob Jordaens),1616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心理学」很重视「同理心」(empathy,另译为共情、共感、移情作用)这种「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体会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的能力或态度。其出发点是基于对个体心理健康或人际互动模式的关心;其目的则是为了帮助个人更好的适应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促进心理上的幸福感。《圣经》或基督信仰也谈「同理心」,但在出发点目标内涵上与心理学仍有差异。

《圣经》同理心的出发点是神的爱命令。如律法要求我们「要爱你的邻舍如同自己」(利十九18,新汉语译本),耶稣的金律则提醒:「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六31)保罗也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十二15)

因此,基督徒之所以「同理」他人,不单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是为了顺服神、效法基督的榜样,一如基督接近被社会排斥的人、医治受苦的人、体恤他们的软弱;去见证并活出福音的生命,其背后的动机则是为了回应神的爱

在目标上,心理学重视同理心一如上述是为了改善人际关系,如促进沟通、减少冲突、建立信任与亲密的关系、减少孤独感、透过情感支持促进心理福祉与心理健康。

基督信仰强调同理心的目标则是为了见证基督的爱与荣耀神,是希望透过实践「爱邻舍如同自己」的诫命,见证神在您我身上的恩典与怜悯、引导人认识神,在爱中与他人同走属灵的旅程,所关心的是神国度的实现。

最后,在同理心的内涵上,心理学通常会区分「情感的同理」(感受他人情绪)、「认知的同理」(理解他人观点)与「行动的同理」(采取关怀或帮助的实际行动),且更多时候将同理心视为一种除「先天能力」外,后天可以学习或培养的技巧。

但基督教的「同理心」则主要是爱的实践,而非仅是情感上的共鸣或理解他人的想法与认知,是必要时愿意牺牲或舍己去回应他人的需要,哪怕对方是敌人。这种实践不是凭自己习得的技巧或能力,而是被基督的爱与圣灵的能力所驱动,也因此能够克服人性中那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

如果基督徒能在生活中培养并练习「同理」他人,无疑有助于促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这是「副产品」,不是目的。我们同理他人为的是活出基督的样式,也让世人在我们身上看见神的爱

此外,相对于心理学以人本出发,更多强调每个人都有被理解、被接纳的需求,关注同理他人的情感与想法。基督信仰则不单是聚焦在情绪需求的被满足,而是更重视福音「医治」与「改变」的能力;所谓「情绪被接住」与「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不是「同理」的终极目的,帮助他人从神的角度看世界才是。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通俗心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心理学或畅销心理作家所倡导的观念虽不乏实用性,但我们还是要留意有没有「反客为主」,变成是以《圣经》或基督信仰去替心理学的概念背书,而忽略了心理学以人为中心、追求关系和谐、重视满足个人需求与圣经以神为中心、关心人的救赎与生命的改变、追求神的荣耀的不同。

回到「同理心」的实践,耶稣所说「好撒马利亚人」的比喻(路十30-37)是「同理心」的最佳范例。这故事中的祭司与利未人之所以不肯停下来,不是因为这受伤者会使他们二人不洁,因为他们并非上耶路撒冷,而是「下班了」,他们不需要「成为洁净以履行他们的职责」[1],问题的关键是因为他们的心「硬了」。

所以,问题不在更多「要同理」的呼吁,而是看见「我们就是那个被强盗打伤的人」,是耶稣如同那好撒马利亚人「动了慈心」为您我缠裹;他不是「远远看着我们受苦」却「无动于衷」的路人,而是在十架为我们死,「救我们脱离罪与痛苦」的那一位[2]。

也唯有认识到「自己这条命」是被耶稣这好撒马利亚人「所救」,我们才能因被爱而回转(悔改),像爱我们的主一样去爱我们的邻舍,「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因为我们先经历了这好撒马利亚人以恩慈待我们,这就是「基督徒的同理心」与「世俗心理学的同理心」最大的不同!




[1] 曾思瀚博士,《天国演说家:从言说行动理论看路加福音》,校园书房,2018,页311。

[2] 米尔恩(Douglas J. W. Milne)博士,《字字珠玑:细读路加福音》,改革宗出版,2017,页180。


上一则下一则